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效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凤娇 李劼 朱嘉莉

  摘 要:近年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移动教学是教改过程中一个重要项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移动教学在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要避免盲目依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仅仅只是一种工具,真正教学的本质还是应当继续保留。
  关键词:移动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86
  近年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也出台了诸多文件,其中诸多强调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应运而生了大量的诸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移动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融合了信息技术,让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解放出来,学习变得更为多样化,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教学方式变得更为交互式,但教学最终的效果目前还难以给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复,相关的统计研究也较少,笔者基于此,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对象,探讨移动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探讨移动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学校主要想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想要达到怎样的教育培养目标。然后再对比传统的教学培养现状和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出现了哪些问题。再看移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以及最终是否改善甚至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是否促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达成,也即最终教学效果是否提高。
  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各类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都有不同的阐述。但总体大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区别于其他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强,但同时动手能力比较强等特点,更适合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除了强调实践性外,其实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应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实践应用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所在学科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的搭建非常重要。虽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理论知识没有那么重要,不用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搜索获得。但是搜索获得的仅是文字,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学科理论内在的逻辑和理解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虽注重实践,但也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有了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为规范科学,学生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思考能力,在未来通过实践还可以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最终区别于普通的纯手工操作者,有更好的发展。
  1.2 应具备具体的实践操作
  高职院校因定位原因,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大部分院校也在实训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方面不遗余力。需要注意的是实训课程应当结合理论知识框架和当今经济发展现状,为学生设计安排与之匹配的实训课程。
  1.3 应具备未来的学习能力
  学习分析等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理论知识可能会被更正,实践技术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宝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用型人才在今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自主学习和更新提升应用技术的能力。经济发展必然会引发科学技术的创新,学生在职场中能否适应甚至引领技术创新,这些学习分析能力尤为重要。
  1.4 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除了知识、技能、能力外,综合素质即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修养也很重要,甚至是学生初入职场的关键。对于应届生来说,虽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但相较于企业的需求来说还是有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期。在这段时间内,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综合素质高,容易被社会群体接纳,容易掌握新的实用的技术能力。且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修養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2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在教和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传统教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方面,主要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方面,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高职院校资金的投入均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在关键的实训设施设备上就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设施设备还是存在一定老旧、破损甚至形同虚设的状态。软实力方面,主要是师资队伍及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术能力和前沿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相较本科院校还是要薄弱一些,普遍以国内甚至省内研究生群体为主,想要具备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也有一定的困难,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教学,当然不否认有一定的成绩,也不乏优秀负责的教师,但在教学中也存在前沿知识技术缺乏,依然还是存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意识缺乏,主要还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2.2 传统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的方面,主要是学生的课中学习和课外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强、自律性较差等特点,课中学习主要是跟着老师进行课程学习和训练,长此以往就出现部分同学开始课上玩游戏、聊天甚至睡觉的现象,使得很多理论和实践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外的学习,与课堂相关的预习和复习相较本科学生来说较少,部分课后复习也仅停留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而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学风稍弱等问题。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遍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更加热衷于社团文体等活动的展开,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这种提高比较随机偶然,缺乏引导和系统性提高效果较弱。   3 高职院校的移动教学现状
  3.1 移动教学的内容
  移动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将互联网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统称,其内容包含了多种应用互联网及移动客户端等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诸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慕课主要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方式,将主要的课程资料上传到慕课平台以供学生自学和复习;翻转课堂是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移动客户端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学习,课堂主要用于交流和答疑互动;微课主要是教师将大片成体系的知识点碎片化,并主要通过视频的方式传输给微课平台和学生,以供学生运用零散的时间掌握知识点。无论形式如何,移动教学都离不开互联网及移动平台,不同的只是知识和信息呈现的时间和方式,主要以课外时间和视频的方式居多。
  3.2 移动教学的实施
  移动教学的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移动教学教师通过移动客户端发布需要预习的知识点和任务点,学生完成会有一定的平时分进行累积;课中的移动教学,主要是借助一些移动教学软件进行点到、选人、互动、课件视频展示、随堂作业测试等;课后移动教学主要是教师作业试卷批改、学生课后答疑及平时成绩统计等。
  4 高职院校移动教学效果探讨
  探讨移动教学的效果应紧紧围绕着移动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
  4.1 移动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影响
  通过移动客户端教师将原本可能枯燥和艰涩的理论知识以图片、视频、问答、游戏等交互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传递学生,让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性更强,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良好的达到理论学习的效果。但同时教师容易出现依赖移动客户端的现象,从而缺少对知识点的深刻剖析和梳理,使得课堂热闹有余,深度不够;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疲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课外作业和任务的现象,而逐渐开始审美疲劳甚至抵触。这两种现象均会使得移动教学难以可持续发展。
  4.2 移动教学对于实践操作的影响
  实训课程及训练通过移动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通过移动客户端了解到国内甚至是国际上行业的实践操作较为前沿的技术,并且更为直观和即时的课堂和课后指导也为实践操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渠道。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本身的设备软件能够与移动教学的设备软件进行良好的融合,且能够满足后期移动教学平台的不断更新发展。
  4.3 移动教学对于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习能力的提高移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布置课前课后的任务点,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会学习的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能够合理生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紧紧把书上的课后习题照搬照用,就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4 移动教学对于综合素质的影响
  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移动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即时的互动答疑和交流上,以及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和分享的正能量和有深度的文章及資料方面。但是这个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以便进行引导,搜集整理大量的材料以便学生进行阅读。
  综上,移动教学相较传统教学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将线下的教学搬到了线上,从而使得教与学更为便捷即时,而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对于培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效果普遍良好。但同时也要看到移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和审美疲劳,容易在花样百出的教学模式中忽略教与学的本质。无论时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能力还是素质,培养的核心仍然应当是围绕着知识技术能力的核心和重点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探讨,以达到最终掌握并创新的目的。移动教学仅仅只是一种工具,真正教学的本质还是应当继续保留。
  参考文献
  [1]第五小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利弊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6):159-160.
  [2]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20):88-89.
  [3]卢紫晗,王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52-54.
  [4]王文杰.近三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09):2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