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的进程日益推进,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热门议题。影子银行作为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存在于传统商业银行之外,它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通过梳理影子银行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并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针对以上研究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的监管;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9-0106-03
   一、影子银行概述
   依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指的是游离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不仅包含相关各类机构,同时也包括相关的各类业务。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目前,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标准,其一是“实体标准”,即传统银行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影子银行的主体;其二是“功能标准”,即以是否具有信用中介以及逃避监管的功能作为评判标准。
   二、影子银行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状况
   (一)我国影子银行形成的原因
   1.个人储蓄流出传统银行体系。中国人一贯有储蓄的传统,以备不时之需。2010年至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截至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万元,比2010年近乎翻一番。但是我们的国民储蓄率却从2010年的51.55%逐步走低至2017年的46.38%,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物价指数上升,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这样“一高一低”的形势推动着居民进行理财,以期其财产的保值增值,这样一来,大量原来流向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分流至影子银行。
   2.双创背景下的资金需求。从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时起,双创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局势下的国家战略。然而支持创业的贷款从何而来却依然是个难题,贷款难问题尚未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创业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进入创业大军。而此时支撑创业的资金借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审核制度严格,手续繁琐且周期漫长,而相比之下,各种网络信贷层出不穷,形式多样,手续灵活并且没有高额的担保风险。逐利心理促使广大创业者把目光投向影子银行。
   3.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中国的特殊性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本应属于商业行为,但国内行政、公益色彩严重,向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很多商业银行的公益项目,甚至有些银行为了完成监管任务,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监管层的“运动式”政策多于常规政策,导致很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较低、贷款受理银行相对较少,贷款条件严苛以及贷款成本高等贷款难问题。而此时的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难的困境。
   4.房地产行业从银行贷款受到严格限制,只能求助于影子银行。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金融稳定性,2018年2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导致众多银行不敢再涉足房地产行业。而房地产商为了維持产业的正常经营,往往会选择从影子银行融通资金。
   总而言之,银子银行在中国产生并且能一直发展下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供求原理,有对影子银行的需求从而促使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广大居民想谋求更高的利息收益,创业者、小微企业以及房地产行业需要贷款,市场上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影子银行由此顺势而生。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流动性,金融监管套利空间变大,中国的影子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其中,前者是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例如,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典当行等的规模相对较小。中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依托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影子银行也以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信用扩张业务和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以非存款渠道融集资金从而绕开贷款监管的限制,然后通过多种创新途径将所融资金进行信用投放,从中获取收益。影子银行在银行业务上的表现有银行负债端的表外理财和同业负债,如:同业存单,这些是银行存款的主要替代品和分流方式;影子银行在银行资产端所涉及的科目主要有同业代付、应收款项投资以及买入返售等。除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外,影子银行还依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以各种资管产品、银信合作和信托计划等渠道将募集到的资金投放到非标和标准化资产。
   三、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膨胀是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由此可见影子银行的过热发展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据FSB的数据,2011-2015年全球影子信贷占GDP的比重从60%上升至69%,全球影子信贷规模年均增速仅为5.6%。与之相比,BIS的报告表明,2011-2015年中国的直接影子信贷规模年均增速高达25.7%,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P2P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为33.6%、25.7%和320.4%。显然,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势头迅猛,其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影子银行引发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如下。    1.期限错配,加剧金融风险。由于缺乏金融体制的有效监管,资本的逐利性和投资者的短视投资行为等因素往往导致影子银行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其中问题尤为突出的是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借短期的资金为长期的投资项目融资,导致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期限错配,带来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加大监管难度。中国金融市场活动通常包括货币和资本的交易,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第三类金融活动是两个影子银行之间的自由贸易。传统的外汇交易业务以银行为主,其监管严格,而强化信息披露是资本交易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传统金融监管过程中,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影子银行也具有多样性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很难将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进行明确区分,导致监管工作不能有效展开。在2017年上半年,财富管理产品的银行资产高达27.5万亿元,尽管相对于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包含约42%的广义影子银行产品。各种各样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不规范,监管职责和边界模糊也容易形成监管缺口或监管漏洞。
   3.影子银行不断加杠杆,金融部门杠杆率增长较快。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实体经济整体杠杆率为238.2%,居民的杠杆率为47.4%,企业杠杆率是156.3%,杠杆比率37.8%,金融业杠杆率超过130%,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的73%,上涨了约80%,而贷款融资杠杆率仅增长了42%,表明在传统贷款影子银行金融上升得更快。金融行业中,由于杠杆比率抬高,增长速度较快,以至于金融风险大量累积,而采用外汇储备、中国储蓄率等,仅能够对一部分杠杆过度金融风险进行释放。但是在影子银行高杠杆信用中介活动中,风险正在不断的扩大,甚至很多金融风险会扩散到交易市场中,并不能消除传统银行利率风险,信贷风险转移保留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潜在风险的形成。
   四、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一)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1.存在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当前,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滞后的法律建设,网络借贷存在巨大的法律监管漏洞,银行和银监会之间没有明确彼此之间的职责,监管主体严重缺位。监管制度存在漏洞。例如,人民银行建立了第三方支付准入制度,但是没有制定更加具体的操作条例,监管不到位。
   2.期限错配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影子银行往往是通过在短期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票据以获取资金,它的期限往往很短,但是资产的一般期限却很长,这种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很有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流动性危机。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子银行便会遭遇“挤兑”风潮,很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甚至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安全。
   3.存在信用和道德风险。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占据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当规模,由于银行往往掌握着比客户更多的信息,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常常“扬长避短”过分强调所推销产品的高收益,对其风险则避而不谈。当投资的偿付出现问题时,会引起投资者强烈的反应,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造成挤兑风潮,进而演变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二)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对策
   1.加强对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的监管。“影子银行”将继续加强公司治理,对其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第一,完善薪酬管理机制,实施责任制度,对高层管理者进行约束,在最大程度上防止高层管理人员被迫做出不当的行为。第二,对参与影子银行的各个主体进行筛选,提高限制条件,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公开发行需要满足相应条件才可以上岗,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根据经理的工作程度定期进行考核,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的银行资产流失以及银行风险的产生。这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2.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一方面,是监管机构的设置,明确监管机构的责任,实行权力和责任的追究,实现严格的问责制,并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于人员疏忽造成的银行资产问题,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是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
   3.执行风险防火墙系统,建立影子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機制。传播时防止金融系统风险更大程度的影响,防止商业银行资金流动表。
   4.强化影子银行外部监管,不断完善影子银行外部监管体系建设,拓展对其的监管范围。第一,从机构监管的对象,逐渐变为功能监管模式,打破机构、产品等的束缚,对不同的市场进行协调,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监管漏洞,或者重复监管导致监管效率降低。第二,严格控制金融杠杆的应用,并对衍生品等高风险产品的交易,对流动要求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结合证券化机构、发起行以及住房抵押证券化等,对每一资产池均保留部分的所有权,确保政府监管与商业伦理更加符合。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的发展,就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根据影子银行的特点、现状、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做好相应的监管机制。就我国目前来说,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还在增进,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降低在发展中出现的风险,提升影子银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 喆,张 明.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8(12).
  [2] 周熙雯.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J].现代商业,2018(18).
  [3] 马德功,赵 新,韩喜昆.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与金融风险传染——基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供给方的视 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4] 陈 思.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 经济纵横,2018(32).
  [5] 丁 爽.对中国“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的监管研究[J].时代金融,2018(7).
  [6] 高立江.浅谈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及其监管对策[J].中国商论,2019(3).
  [7] 张天凯.浅析中国影子银行特点及风险应对措施[J].财会学习,2018(35).
  [8] 张胜浩.影子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8(12).
  [9] 吴俊霖.影子银行、资本监管压力与银行稳健性[J].金融监管研究,2019(1).
  [10] 张茹琪.资管新规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8(18).
  [责任编辑:王 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0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