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银行的风险监管与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银行业一直以来都在金融市场上独占鳌头,甚至曾经成为金融活动的唯一组织者、操作者。虽然近年来证券业、保险业渐渐崛起,但银行机构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同时,随着近几年金融市场逐渐放开,更多的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开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当金融市场脱离了监管之后,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较快速的增长,但其背后的隱患也在同步增加。结合银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可得出,银行业的稳定与否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银行的风险监管就显的意义重大。本文就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做出分析、找出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法,旨在赋予风险管理更贴近实际的参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1 银行业的风险监管背景
  银行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行业,因为它的经营对象是风险,银行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收益。就存贷利差收益而言,其主要承担两种风险,其一为到期需兑付存款资金的关联风险,其二为无法收回贷款资金的风险。而在现代金融理论之中,银行是风险的承担者,也是风险的转化者,此外还负责在金融产品内植入风险,在金融服务中对风险进行二次加工。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若银行的管理失当,其利润会受到风险的侵蚀,自然无法在预期内为股东提供其所应获得的回报。若风险加剧,银行资本可能会因此被侵蚀,情况严重时还会使银行陷入破产的绝境,股东损失无法挽回。为此,商行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能,使自己获得生存、发展。通过分析世界各国诸多商行的发展历程可知,其经营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管理。在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破产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巴林银行(英国),而中国的有广大国际信托瓯子公司、海南发展银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案例启迪我们维持商行生命、决定商行能否获得经营成功的是风险管理这一核心要素。
  2 银行业风险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晚,发育不健全。导致我国在风险管控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管理观念缺失,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内部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我国银行业市场经济中,由于改革实践较短,银行无论领导者还是员工均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控制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思维上的误区,错误地认为风险管理限制了银行的发展,不利于银行业务的扩张,给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造成了很多管理者为了快速地发展业务而避开风险管理的范围;二是实践中对各种风险的认知不全面,片面地看重信用风险,反而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种类风险的存在;三是缺乏辨别意识,不能很好建立不同风险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地区都是不同的,不能很好地区别对待。
  2.2 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现代风险管理其技术性特别强,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苛刻,相关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考核,有很多相关从业资格,并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胜任。但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起步晚,极其缺乏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而我国高校的教育又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所以我国的风险管理人才薄弱,能真正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好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
  2.3 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在我国,商业银行采用贷款风险度的方法来衡量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根据交易对象的一系例财务指标来确定关于交易对象的一系例指数,从而计算出交易对象的贷款风险度,得到的结果和临界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来确定相关的贷款事宜。但此种方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科学性方面远远不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达不到真正的风险评估效果。目前主要的评判公式为:贷款资产风险度=T*S*P*Q(其中,T为信用等级系数;S为贷款方式系数;P为贷款形态风险系数;Q为贷款期限风险转换系数。)
  首先,该方法计算的过程中假设了T、S、P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总存在交集,无法相互独立,所以此种方法和实际不符,低估了信用风险;其次就是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打分法”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不符合科学的原则;再者,此种方法在我国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了单项贷款的风险而忽略了贷款组合分散风险的作用,也没有对违约损失率进行考虑,所以此种方法欠缺科学和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3 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改革
  3.1 优化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专业度
  风险管理思想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去不断地教育和累积。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出现比较晚,虽然发展得比较迅速,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所以我们急需的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讲就是:在企业内部,董事会和管理层要成为健康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动力,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可通过教育与培训来营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3.2 坚持业务发展及风险治理有机结合
  银行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业务发展应适应风险管控的需求,并要保持在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相互匹配。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面对、防范、控制、化解。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应两手抓,两手硬,避免顾此失彼。一方面要避免“唯发展至上论”,若过度重视业务发展,而放松银行的风险把控,必然会使银行的各类风险爆发,从而导致银行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另一方面要避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置于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看待风险,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与收益如影随形,一味地追求风险最小化,必然会带了收益的最小化,并由此丧失很多的发展机会。如果建立一道风险防火墙,就可以把最大的精力用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邮储银行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在自己风险的承受范围内进行业务发展,实现适度风险、适度回报,努力寻求保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相对平衡,寻求以最小的风险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业务发展,确保业务稳健合规发展。
  3.3 强化监管引领
  目前根据实际情况,我国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准则纳入其中,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重要监管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存款人、消费者的利益并增加其对市场的信息,增进消费者对银行市场金融产品的了解与识别,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等。但目前此理念与准则虽已成为监管的原则和指南,对中国该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强化监管与引领仍具重要意义,只有强化了监管与引领才能使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作者简介:滕韦伊(1987-),女,浙江温岭人,韩国庆熙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市场营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0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