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外ESP教学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词汇语法、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
  专门用途英语在近几年的再次提出,是顺应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时期的时代需求[1](蔡基刚)。在过去的20年里,以基础英语为培养目的的大学英语课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最近几年,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都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一方面是大学生英语水平地逐渐提高,四、六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未见提高,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英语普遍不满。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大学生缺乏应用技能,英语水平低下,“只有10%的毕业生拥有去外企工作的技能”。学分的压缩也反映出社会对大学英语的不满,这些不满多体现在大学公共英语的费时低效上,无休止的打基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从而心生懈怠,学习动力下降。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社会需要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人才。这就意味着英语正在成为一门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而实现使用它的目的。
  语言学习效率最高境界应是意义的学习,而不是形式的学习。在这转型时期英语教学会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ESP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ESP的兴起和发展可归结于以下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1)英语成为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世界通用语;(2)语言学研究重点从语言体系特征转向实际语言运用;(3)教育心理学对语言学习者中心地位的认同。近年来,需求分析、体裁分析、语篇分析、修辞学、社会建构主义、交际教学法、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更为ESP这一跨学科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不同理论、思想和观点层叠交错,揭开了ESP研究的新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trevens 概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典型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使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Ken Hyland 进行了基于语料库数据的四词词块跨专业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论证了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必要性;An Cheng描述了其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指出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材选择与课堂活动、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评估既是影响ESP教学的5个重要因素,也是ESP课堂研究的主要方面。另外,Diane Belcher和Lauren Lukkarila阐述了文化身份的定义、概念以及文化身份与学习者自我身份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探讨了ESP学习者自我认知与学习需求的关系,进而强调开展需求分析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态度是保证ESP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2]。
  ESP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国内对其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ESP在我国的推行提出相应观点。其中许国璋通过比较国外高校ESP实施效果,在肯定了日本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同时,指出我国外语教学从大一点讲要服从民族利益,具体来说是培养大批精通外语的科学文化人才。外语教学应担当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各行各业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科学文化大军,真正能够使外语成为研究以及与国际交流的工具[3]。秦秀白和陆俭明则认为我国外语的发展应做战略性调整,核心是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应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大学和研究生英语应定位在专门用途英语上。杨惠中通过几次大规模社会调查和需求分析等实证研究的结果,明确了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即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并肯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是就是专门用途英语[4]。
  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方向转变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兴起,在1999年修订大纲时才正式把专门用途英语规定为必修课。但真正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院校还是少之又少。直至近几年,国内的一些211高校开始试水ESP。目前国内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尚在初级阶段,系统地构建关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体系仍需要很多开拓性的工作,科学的评价标准尚未确立,在实践上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and 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 [R].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 Oct22, 2011, Xi’an.
  [3]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年1月第35卷第1期.
  [4]范誼.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5]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年第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72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