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方式,由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采取校内职业知识学习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学习、实习相互交替,共同开发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形式。即由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合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TC职教中心借鉴“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进一步强化校企“双元”主体的作用,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引导、行业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践;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084-02
  一、现代学徒制的背景
  工业革命之前,生产技术技能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学徒制”。工业革命之后,“学校职业教育”替代了传统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分为“(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现代职业教育究竟应该以“学校的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应该以“企业的职业培训”为主,一直以来未有定论。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采取校内职业知识学习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学习、实习相互交替,共同开发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形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由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合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我国普遍推开。
  德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管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制造业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制造业,乃至现代经济的运行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德国是较早采取“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国家。德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管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与我国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颇为相似。其“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方式,可以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苏南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苏南的TC职教中心2001年开始引进了“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并探索进行本土化改造,塑造本土化的“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汲取“双元制”精髓,把“一合作、三建设”(全方位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建设、教学工厂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构建了“政府引导、校企双元、合同信守、评价多元”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发挥校企“双元”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TC职教中心的“现代学徒制”源于TC市“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的建立。2001年,克恩-里伯斯(TC)有限公司、慧鱼(TC)建筑锚栓有限公司两家德资企业落户TC市。与TC开发区政府共同投资建立“培训中心”,合作培养三年制模具专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员。TC职教中心成立“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目前,该“培训中心”建有90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企业总计投入1 000多万元实训教学设备。企业的专职培训师和兼职培训师参与进行专业教学。每年定向招收培养40名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2004 年,TC职教中心增加了合作企业,与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在该公司内部成立了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合作培养三年制机械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招收培养60—80人。将教育培训的场地直接建在企业内部。目前,该“培训中心”内建有3 00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企业总计投入1 000万元实训教学设备。若干企业专职培训师和兼職培训师参与专业教学。2013 年,TC职教中心又与海瑞技术(太TC)有限公司进行“现代学徒制”合作,建立了海瑞恩(TC)培训中心,合作培养三年制和五年制数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招收培养50人。专门建有1 000多平方米场地用于学生实训教学,企业总计投入1 000多万元实训教学设备。并有企业专职培训师和兼职培训师参与专业教学。
  TC职教中心与克恩-里伯斯、舍弗勒、海瑞恩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心,为企业培养提供近万名技术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职教中心主动服务社会,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探索“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苏南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开放性经济发达,外资企业,尤其是德资企业聚集,为TC职教中心探索“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一)建构多元化校企合作
  TC职教中心根据不同的合作企业、不同的合作形式,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一是传统“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形式,即一校一企的合作治理方式;二是PPP现代职业教育形式,即一校多企合作方式;三是行业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形式,即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合作方式。三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共同点是上层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对合作项目的重要事务进行决策,如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和重要设备购置等。中层建立“培训和考试委员会”,培训委员会负责教育教学事务,考试委员会负责考核。下层建立“培训中心”,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实施校企“双元”共同建设
  TC职教中心在“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教学上充分体现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做到“六个共同”,即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基地、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实施教育、共同进行评价。
  1.共同制订方案。借鉴德国“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相互走访、共同调研,考虑当地企业实际,培训中心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开发课程。借鑒德国“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为原则,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3.共同建设基地。培训中心提供理论教学的教室和部分基础技能训练的场所,配套相关的教学设备,企业在工厂内建设专门用于实践教学的岗位学习的场所。双方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保证课程实施中实习耗材的添置和设备的维修等所需。
  4.共同提供师资。培训中心按课程要求安排理论教师,并经过实践培训,企业选聘技术骨干,并持有培训师资格证书的培训师。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组成“双师型”工作团队。
  5.共同实施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组织和指导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并负责日常教育与管理,企业承担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和指导相关实习教学活动,并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学员的实习教学进行指导和管理,双方齐抓共管。
  6.共同进行评价。每个学习模块结束,培训中心和企业都对学员进行一次面对面评价。培训中心评价时邀请企业的培训师参与,企业评价时邀请班培训中心的教师参与。评价内容围绕专业知识、学习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职业行为、安全生产等。
  三、现代学徒制的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产教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指出举办职业教育应该:政府统筹管理,企业行业参与。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努力打造“现代学徒制+”。
  首先,应该进一步强化校企“双元”主体的作用,完善“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要顺利进行,“双元”主体是核心。校企双方在合作项目上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应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双方在具体项目上都要有实质性投入,双方必须全程参与技术人员培养过程。双方要合理分担投入的成本,共享合作的利益。一般由企业负责场地、设备的投入,建设实训教学的“培训中心”。学校负责理论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运动设施等的投入。企业主要分担“培训中心”运行中的人力成本和实习耗材费用。学校主要分担学校教育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学生先垫付培养费,毕业后由录用企业分期返还。非投入方的企业录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时,应支付相关培训费。形成人力资源有偿开发利用的机制。
  其次,应该发挥政府引导、行业指导的作用。“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要深入发展,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是关键。实现充分就业,开发人力资源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保证合理的投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标准为12 000元。政府还应该提供制度环境,促成校企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引导校企相向而行,承担校企协调工作,组织校企合作论坛,推介校企合作办学案例,发布企业需求信息,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的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是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具有掌握行业详细可靠的情况和数据的优势,可以预测本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协会应该指导企业协调发展,指导校企有效合作。
  参考文献:
  [1]  周新源,丁亮.现代学徒制在太仓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7,(7):75-76.
  [2]  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9,(6):134-139.
  [3]  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企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4]  顾月琴.苏南中小城市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探索:困境、优势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117-120.
  [5]  石伟平.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7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