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研究概论、存在问题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利于实现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分类、技术措施、评价指标及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仍然较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使得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植物根系生长力,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使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力度,对保障我国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及类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就是在水土流失地区针对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人工辅助和管护等方式,充分发挥自然界自身的修复功能,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将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使其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
  实践表明,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生态修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生态系统退化坡面生态修复,包括退化耕地、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它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处于关键地位。二是生态系统退化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是在土壤侵蚀区减轻或消除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修复。相关人员应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达到让河流休养生息的目的。三是生态系统退化水库修复,是指在大型水库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生态系统退化河流生态修复相同的方法进行修复。四是生态系统退化绿洲修复,主要包括内陆平原、河流、山川为中心的生态修复。可通过合理开发水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合理调整土地,减少人工绿洲面积等措施开展修复工作。五是生态系统退化矿区修复,主要是在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的矿区环境废弃矿地进行的生态修复。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2.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在充分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后,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不同地区的治理方法不同,如盐碱地可结合采用种植碱茅、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同时可在当地开展围栏封育,对土壤进行浅翻、深松、挖沟;在水源丰富地区,可以采用建设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等措施;在牧区开展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减少因放牧带来的生态压力,从而提高自然植被恢复速度,进而真正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2.2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在过度垦殖、樵采的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可以开展科學的退耕还林(草)以及梯田相结合等技术,从而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干扰与影响,进而从根本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退耕还林(草)应结合国家的要求与政策,对于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在严禁开垦农田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封山育林(草);对于坡度在15°以下的坡地,因地制宜的做好水土保持耕作,从而提升生态环保能力。此外,还需要利用政策中的优惠和补贴方式保障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在退耕还林(草)的同时还要进行封山育林,减少因樵采带来的生态压力,从而提高自然植被恢复速度,进而真正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封禁时间长短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类型、气候、生态系统受损程度来决定。通常情况下,以乔木、灌木为主的地区年限为5-8年,草地为3年。同时,对封育区的农民还需推广节柴灶、发展新能源。
  2.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应减轻或解除河流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创造河流形态多样性,使河流能够休养生息。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减少河流直线化,恢复河流的弯曲度;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实行季节性河道;利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做好护坡;在岸坡增加生物隔离带,在防治水源污染的同时还能增加河流中的营养成分。
  2.4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经济林过度开发地区,可开展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经济模式。具体可通过立体种植,充分开发利用山地自然坡度;通过土地轮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型模式,提高物质间的利用率;利用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模式。
  2.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退化问题,首先要停止开挖建设,同时利用适应强度高的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加强表土生物覆盖, 从而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对于土壤、植物等组分受损的地区,可采用覆盖土壤、土壤处理、增加营养物质,筛选种植适合的草(树)种等方式进行修复。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
  随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的进步也比较明显,取得了较多成果。在评价时遵循科学性原则,符合生态、经济等规律;遵循系统性原则,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出发[7];遵循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此外,在指标体系的设置方面,不但要准确反映生态修复系统的主要内容还要坚持全面性、现实性、准确性、稳定性、持续性、均衡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筛选,主要包括:
  (1)生态效益指标:林草覆盖率(forest and grass coverage)、土壤侵蚀模数(soil erosion modulus)、水土资源的保护率(protection rat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土地利用率(land use rate)、农田施肥量(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ed to farmland)、旱涝灾害的防治率(prevention and control rate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治理面积率(governance area ratio)等。   (2)经济效益指标: 人均纯收入(per capita net income)、人均GNP(GNP per capita)、劳动生产率(labour productivity)、第三产业占GDP比重(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土地生产率(land productivity)等。
  (3)社会效益指标: 劳动力利用率(labor utilization rate)、人均产粮(per capita grain production)、农产品商品率(commodity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农业生产增长率(growth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环境人口容量(environmental population capacity)等。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评价方法
  目前,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国标法、模糊评价以及层次分析法。
  4.1常规国标法
  按照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法》(GB/T 15774-95),采用动态法与静态法,进行相关效益评价与分析,能够预测生态修复措施实施以后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4.2模糊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的定义为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评价与多因子评价。该方法首先需要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以此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矩阵,再参考模糊集理论,对于每个指标进行评价,构成模糊子集,模糊集的映射由全部指标的综合评价组成,称之为模糊关系。
  4.3层次分析法
  本方法是将决策问题按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以其基本原理为基础,对于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等基础条件及修复措施,参考研究期内多项效益的调查、实测或计算结果的指标值,得到评价得分值,然后参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评价其修复水平的高低、系统建设的功能等效益。
  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相关标准、规范不够完善
  在我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情况下,虽然相关部门针对我国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问题已经颁布了法律法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规范与标准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于生态修复建设的要求等问题尚不明确,加之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监管欠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5.2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科研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技术也在很多地区进行了应用与推广,但对于生态修复意识推广力度還需要加强,公众的生态修复意识、观念需要提高。一是由于有些地区的生态修复建设理念学习和贯彻不够,相关工作者对生态修复的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将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充分应用到生态修复工作中。二是在有些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地区,相关部门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修复宣传和监管不够,有些居民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了解,甚至破坏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效果不佳。三、在很多生态修复项目施工过程中,有些建设单位认为环境治理工作即相当于水土保持,未从全局考虑生态环境特点,同时生态修复科技水平有限,造成生态修复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5.3生态修复相关技术适宜性需加强
  随着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虽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很多地区已取得不少成效,但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等类型比较多,当前的修复技术水平比较低,生态系统的修复模式较单一,加之对于特殊地形地貌的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究不是很够,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区域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因此从全国来讲,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效果不够明显。
  6.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6.1完善加强国家政策,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我国虽然制定了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贯彻和执行,因此,完善加强国家政策,健全监督执法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在相关立法中加入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对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做到充分研究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执法监督等相应政策,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二是对监督管理重点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对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都必须依法严惩,从而有效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6.2加大生态修复理念宣传,提升生态建设思想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效果也不是很显著,主要是由于公众对于生态修复理念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修复理念的宣贯。首先,要加强公众对生态修复建设理论的了解,使公众充分认识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的应用到生态修复工作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对生态修复进行宣传,促进公众能真正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真正投入到生态修复建设中来。最后,对于建设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能充分掌握保持水土和合理修复生态环境的技术,从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6.3推进科学建设工作,提升生态修复技术水平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以人为干预为辅,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实现水土保持以及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覆盖情况不同,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应按照不同的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重点预防区或重点治理区的要求,在本区域宏观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13]的框架与要求下,全面研究分析当地的现状,选用适宜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以解决相关问题。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水土保持以及生态修复建设的财政支持,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以利于激励相关科技工作者对于新工艺和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7.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国家需要完善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政策,并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将其贯彻执行到位。同时,加大生态修复理念的宣传,使大家积极参与到生态修复建设中来。最后,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技术人员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国家应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推动生态建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晔.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及技术方法的研究[J].南方农业,2014,8(30):112-114.
  [2]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5-17,55.
  [3]张志强.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珠江水运,2019(17):100-101.
  [4]姜广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262.
  [5]徐广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6):35-36.
  [6]杨子峰,于兴修,马骞.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6(6):175-177,181.
  [7]黄水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3-214.
  [8]舒乔生,丁福俊,高鵬.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的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3):25-27.
  [9]杨泰运,陈广庭.农牧交错地带土地生产力退化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5(3): 75-82.
  [10]刘耕良.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9(6):99-100,102.
  [11]张利超.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6(2):36-41.
  [12]张利超,谢颂华.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复核和划分[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1):230-235.
  [13]张利超,王农.江西省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6):4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8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