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及监管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人们在探寻影响经济波动的根源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引起格外关注。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以及规避监管互相促进的产物,一方面弥补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给经济体系带来潜在的隐患。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影子银行成因,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策略。
   关键词:中国影子银行;成因;功能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15日
   一、前言
   影子银行最初定义为“非银行投资管道、工具和结构组成的、具有杠杆效应的大杂烩”。这个概念是由保罗·麦卡利在2007年提出。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子银行是在金融体系对“脱媒”以及“去中心化”的需求中逐渐扩大,我国不存在国际上的影子银行体系,但存在“中国影子银行”,包括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等。随着我国在2009年以来的宽松经济政策刺激国内经济,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依附于传统银行也不断的扩充、发展。一方面我国影子银行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子”,具有信用功能转换、期限转换功能以及流动性转换功能,可以弥补我国部分地区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融资问题,增加流动性,使闲散的资金聚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影子银行难以被监控、监管的特性使得影子银行成为威胁经济体系稳定运行的潜在因素,因此制定相关有效的监管政策势在必行。
   二、中国影子银行成因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在2009年之后迅猛发展,第一阶段主要形式为信托贷款以及银信合作等,这段时间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监管空白区域进行交易;之后的第二阶段我国影子银行向银基、银证等多元化合作模式转化;到目前为止,影子银行的业务逐渐转移到证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上。影子银行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体现着我国资金供需不平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释:
   (一)市场中角色的需求转变。市场中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作为市场中主角,各方的需求都在随着市场发展不断增加以及转变,这种需求促进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首先投资方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将优先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的投资路径。近几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不断调整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真实利率在逐步下降,这就导致投资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绕过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投资方的需求成为了影子银行发展的资金来源。
   关于融资方,例如房地产行业,作为对资金需求特别大并且资金链条很长的行业,在银行贷款审批延期以及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影子银行缓解了燃眉之急。除此之外,民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资质不够,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时,影子银行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两高一剩”产业由于政策的不支持,只能通过影子银行来获得资金支持。诸如此类的产业通过传统商行难以获得资金的及时支持,他们的需求是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力。
   作为市场中主要中介的商业银行,面对越来越严格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不开发新的金融业务来逃避资本充足率、贷款额度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监管。银行将影子银行视为缓释风险的通道,将部分中长期信贷打包为信托产品出售,既能补充流动性,又能转移部分信用风险。中介方的转移信用风险以及获利的需求同时也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监管套利的存在。由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没有明确地划定范围,所以就给机构通过影子银行套利的空间。影子银行的借贷利率限额没有统一的规定,金融机构会创新业务来利用漏洞获得高额利润,我国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监管体系给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三)金融创新的深化。影子银行的出现就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不断博弈,金融机构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在符合监管当局的规定下,不断地进行深化金融创新,来获得高额的利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资金流向了更有风险但同时也更具高收益的业务,再如支付宝的规模已经影响到了传统业务的发展,在不断的创新中寻求更高的利润。
   总结影子银行的发展其实是金融市场对“脱媒”以及“去中心化”的需求。当对利率的上限加以限制,并且收益越来越低时,存款人产生将原本储蓄的资金用作其他投资用途的动机,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大规模流出。当流出的资金可以满足诸多企业、行业的资金需求时,资金的借贷便会绕过商业银行,投资者与融资者直接接触,进行直接融资。追求高回报的供给动力与期待更宽松便利的融资需求的推动影子銀行的发展。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出现弥补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的部分地区融资困难的问题,改善企业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劣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影子银行作为监管缺失、监管滞后的区域,会将期限错配不断放大,可能影响经济体系发展的稳定。
   三、中国影子银行不稳定因素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因素可以从内部以及外部讨论。影子银行内部的风险决定其资金违约的可能性。而决定影子银行损失金额大小的是外部的监管机制以及外部环境。
   我国影子银行内部很脆弱,大多数是没有任何当局监管的民间借贷。前面提到过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大多为信用差的民营小企业、资金数额大资金链长的房地产企业等,这些都是发生违约风险高频率的企业。负债资产严重不匹配的影子银行,一旦遇到大规模的违约,内部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内部的脆弱性与其不稳定、不透明的信用担保有关。影子银行本身就很隐蔽,其资金来源以及为其资金担保的信用更是隐藏的长链条。一旦链条中每个环节出现信用违约,极易导致整个资金链的偿付出现问题。当经济寒冬时期,资金需求不景气,融资企业的效益不好,就很容易引发违约风险,加之经济火热时期的高杠杆,容易引发雪崩式的崩溃。
   我国影子银行的不稳定还与外部环境以及监管有关系。我国的影子银行涉及的金融领域范围广,金额大,业务种类多,在监管缝隙中肆意生长,一旦发生违规操作或者违约导致资金链中断,一连串的信用危机将会引起波动。目前,我们国家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影子银行诸多业务纠缠在一起的“混业经营”没有很好的监管方案,这给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难度。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建议
   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前提是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界定。只有源头划定正确的影子银行范围才能制定对应政策,规范资金来源以及用途,保障资金链条稳定,真正发挥影子银行的巨大潜力。
   要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首先,要从影子银行内部入手。减少影子银行内部的运行缺陷。面对影子银行信用的不断盲目扩张,应该建立止损机制,当业务的风险系数超过预定时,应当重点关注。与此同时,还应与商业银行一样,建立逆周期的缓冲资本,创建透明的交易账户,使影子银行的交易更加透明,追责更加明确。除了对资金以及业务上的管制,还要对参与影子银行融资投资的参与者进行鉴别,对信用记录差、还款能力不良的企业设置限额,减少坏账率,保障资金链的稳定。
   除了内部的监管,外部监督对影子银行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机制,隔绝信用危机在体系内传导。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监测的创新,实现影子银行的风险因子可测,建立新的监管路径以及评估方法。更重要的是出台更全面、更详细的法律法规,对影子银行的基础业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让影子银行在强大、完善的法律框架下有序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是意识跟上。监管者要有“堵不如疏”的意识,影子银行在我国是金融流动性的补充,不应该也不能对影子银行进行封堵,要有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在流动性转换、功能性转换作用的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其合法、合规的职业操守,禁止利用内幕消息来参与交易获得便利。对于投资者,要对产品有清醒的认识,对产品的高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减少潜在风险带来的意外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与风险化解之道[N].企业家日报,2017.12.8.
  [2]朱慈蕴.中国影子银行:兴起、本质、治理与监管创新[J].清华法学,2017.11(6).
  [3]李莉,晏文胜,曾玲玲.“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及监管对策[J].西南金融,2014(6).
  [4]吕大军,高晓玲.国外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