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津经贸合作状况、障碍及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2003年,津巴布韦实施“东向”政策以来,中津两国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建筑、能源、农业、运输、轻纺等多个方面的贸易合作格局。然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研究发现中津双边贸易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尤其受津巴布韦本土化经济政策的影响,双边贸易合作单一,贸易结构不科学等。中国作为津巴布韦的重要贸易伙伴,有必要肩负大国使命推动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实现多方共赢。通过研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扩大双边合作领域、增加技术援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途径,强化中津经贸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津巴布韦;本土政策;战略合作
  津巴布韦的“东向”政策,中国的人民币成为了津巴布韦的不二之选,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和津巴布韦的贸易发展。自2003年津巴布韦实施“东向”政策以来,中津双边贸易合作取得丰硕成绩,两国政府签署了多项经贸合作协定,津巴布韦对中国贸易总体保持顺差趋势,两国在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在2011年之后,津巴布韦是在非洲为数不多的中国投资热点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津贸易整体保持逆差趋势,2018年贸易逆差为4.45亿美元。
  一、中津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津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1.中津进出口贸易现状。由表1数据可以发现,2002年津巴布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中津双边贸易在2003年后出现快速发展,贸易额达到1.97亿美元。随着中津两国陆续签订多项经贸合作协定,两国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2012年达到10.24亿美元,增长幅度由2002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3.35亿美元,累计增幅达到577%。
  由于津巴布韦外汇短缺造成其工业衰退,而其快速土改政策也造成农业衰退,国内政局出现不稳定状况,2008年津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中津双边贸易陷入持续不断的收缩。相同的困境在2016年又一次发生,由于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歉收,市场资本流动疲软,经济刺激政策出台量降低,津巴布韦在2016年GDP增长率勉强达到0.4%,影响中津双边贸易规模与总量出现持续的、大范围的下降。直至2018年才缓慢恢复。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津巴布韦总体呈贸易逆差状态,津巴布韦在中津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总体来看,中津贸易合作虽略有波折,但整体保持发展向好态势。如今,中国在津巴布韦吸引外资中位居首位,并且成为津巴布韦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津巴布韦也成为中国在南部非洲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重要投资目的地。
  2.中津双边贸易结构。从经贸合作互补性来看,津巴布韦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则有着技术和资金。自中津两国开始贸易合作以来,一贯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在津巴布韦市场需求增长的形势中,中国的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凭着质优价廉的优势,在津巴布韦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优势。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津巴布韦由于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出口中国的产品也大多以烟草、矿石等初级产品为主,从而使其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获益良多。健康有序的双边贸易合作有力推动了津巴布韦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也因此获得津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有力回击了中国窃取非洲自然资源的错误论调,中津两国双边贸易合作取得合作共赢的局面。
  津巴布韦对我国主要出口能源与原材料,我国对津巴布韦通过无偿援助、信贷、优惠贷款与技术援助,对津巴布韦经济与民生的发展大力扶持。我国从津巴布韦进口的锰矿石、高碳铬铁等矿产资源与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紧缺的难题。与此同时,中国与津巴布韦在农业、矿业、电力能源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二)中津双边贸易发展特点
  1.双边贸易总額增长迅速。从中津双边贸易总额来看,两国贸易规模增长迅速。自津巴布韦于2002年实施“东向”政策以来,2003年中津两国贸易总额达到1.97亿美元,2018年达到13.35亿美元,增幅达到577%。如今,中国已成为津巴布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而津巴布韦也成为中国在非洲南部的重要投资地和战略合作伙伴。在此期间,中国对津巴布韦贸易总体呈逆差态势,2018年的贸易逆差达到4.45亿美元。
  2.津国内经济环境不够稳定。在中津贸易合作过程中,虽然津巴布韦法律体系健全,但其经济政策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且因土地改革、货币超发、本土化等经济贸易政策的长期实施,给其国内经济结构造成负面冲击,使得2016年两国贸易额严重下滑14.77%,津巴布韦从中国进口总额3.88亿美元,同比下降4.59%,出口总额7.27亿美元,同比下降28.99%。但从总体上来讲,中津仍是南南合作中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典范。津巴布韦不但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还有着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储备,而中国则有着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优势。随着中津合作的持续深入和合作机制的不断优化,两国经贸合作能够进一步解决津国内的诸多问题,并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中津经贸合作障碍分析
  (一)本土化经济政策的影响
  2000年时,津政府实施土地改革计划之后,造成经济形势严重低迷,迫切需要外来投资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但津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在2007年推出《本土化与经济授权法》,其中对外资实行诸多限制。该法案规定津国内企业必须由政府或本国公民掌握51%以上的股权,而外资企业也要留出51%的股份。
  发展至2011年,津巴布韦政府相继出台外资本土化有关的政策与细则,在具体政策中规定:在津巴布韦投资的外国企业所占股份必须低于49%,外国企业在津巴布韦经营的矿产企业,应当将10%的股份转让给所在辖区的社区,使社区有偿取得10%股份。2010年,中国的安津公司依法取得在津国内的采矿去可证,但由于津政府推行本土化政策而在2016年被迫停产。津巴布韦不断恶化的投资环境严重打击了国外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造成当地经济的不断恶化。   在世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津巴布韦在190个国家中位于第155位。中国是津巴布韦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之一,但是津政府引资政策朝夕令改会给中方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本土化诸多政策的实施也严重损害了中方的合法权益和投资积极性,从而给中津双边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二)资源互补但贸易结构较为单一
  近年来,中津贸易规模持续增长,但进出口商品仍存在结构单一等不合理情况。其中,烟草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1995-2018年,烟草类产品在津巴布韦出口中国总额中平均占有76.95%的比重。其中,1997-2003年则平均占有超过90%的份额,2004年之后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直到2018年仍占有66.72%的比重。矿石类产品所占比重则自2004年起逐年上升,截止到2018年所占比重为18.59%。由此可见,烟草类和矿石类等初级产品在津巴布韦对中国出口总额占平均占有88.06%的比重。相对而言,在中国出口津巴布韦的贸易结构中,机电设备类和纺织服装类等工业品则占有较大比重,自1995年至2018年间平均所占比重为47.23%和25.42%,总计平均比重合计为82.65%。虽然中津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互补性,但双边贸易的结构较为单一,这并不利于中津两国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价廉质低产品的负面影响
  因为津巴布韦持续多年承受国内经济疲软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基本面临着崩溃,国内人民的购买力逐年降低,因为津巴布韦人民对低价、廉价商品的需求非常大,导致中国商品大量涌入津巴布韦市场,尤其是中国廉价的日用品、纺织品以及电器,在津巴布韦市场占据较高的份额,一方面积极促进津巴布韦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津巴布韦人民生活需求;但是,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商家借此机会,以次充好将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津巴布韦人民。中国商品几乎垄断当地最低价商品市场,充斥着各种仿冒品,其售价几乎没有超过5美元的,例如二手衣服、奢侈品假货、肥皂、卫生纸、甚至摩托车和发电机等。这些商品大多是中国商人从国内低价商品市场淘来的,且当地人因收入有限,明知道这些便宜货容易坏,但仍会继续购买这些伪劣商品,以致于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中国商品就和“山寨”、“伪劣”越贴越近,损害了中国商品的良好形象。
  (四)基建设施年久失修
  津巴布韦早期在基建设施方面虽有所成就,但受2000年以来持续的经济下滑,以及2009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使得民众可支配收入过低、政府高额外债、西方经济制裁等,造成许多基础设施工程停建。近些年来非但没有新增的项目,且其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2018年,受水泥严重短缺及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50kg袋装水泥价格由2018年8月的7-14美元,上涨到35-45美元不等。另外,由于水电、火电发电站设备陈旧老化,且因季节因素和煤炭供应不足影响,津巴布韦电力供应出现较大缺口,特别是冬季用电高峰期,每日拉闸限电时间长达12-15小时。这给津巴布韦国内的道路改造和建设、发电扩建项目、大坝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三、促进中津国贸易合作的路径
  (一)制定科学政策,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对本土化政策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对其各项规定做认真的研究,以掌握其要义;应和津有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以便于及时了解本土化政策的动向;密切关注其他国家的企业的应对情况。在执行本土化法案时,中国企业应聘请专业的会计和律师,对本地成分、经济授权指标等相关软性规定,尽可能的减免股权转让的比例,以维护中国企业的股权利益。第二,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争取本土化政策的豁免权。在津巴布韦投资期间,中国企业应积极主动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可通过援建学校、灾区救济、慈善捐赠等方式为津巴布韦当地社会多做贡献,促进津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当地人更多地从中受惠,以争取本土化豁免权。第三,应促使津政府在其经济特区中实施特殊政策。在中津联合建设经济特区过程中,中方已通过多个渠道向津政府提议尽早通过特区法案,特别是对入驻园区的中方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第四,中津贸易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扩大合作领域,增加技术援助
  应该坚持在目前阶段已经取得经贸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中国与津巴布韦两国要持续不断地扩大经济与商业贸易的合作范围,强化在矿产、能源等领域的基础合作,巩固合作关系,齐心协力的推进经济合作与贸易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在津巴布韦既要提升贸易能力,也要增强将矿产与能源就地转化的技术,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另外,中国与津巴布韦两国积极的探索新型合作方向,强化在第三产业与新型产业方面的交流,努力促使两国经济合作百家争鸣。我国在与津巴布韦经济合作与沟通过程中,避免与津巴布韦本地企业同质竞争。我国企业在津巴布韦市场中,应该充当补充角色,实现互通有无,积极的通过中国制造的商品,改善津巴布韦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中国在世界市场与世界舞台的信誉和形象。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对津巴布韦提供大量的无偿援助,在短时间内恢复津巴布韦经济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分析,巩固中国与津巴布韦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必須要帮助津巴布韦持续不断地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强化中国与津巴布韦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帮助津巴布韦强化监督能力。此外在经济援助的基础框架下,中国企业可以提供部分技术援助,增强津巴布韦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既为当地人民经济利益贡献价值,同时也应该让本地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与经验。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虽然中国具备世界工厂的美称,中国制造的商品由于物美价廉,广受世界市场的欢迎,获得诸多国家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基数较大,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缺失统一的行业标准,以至于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百出。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由于商品质量引发的贸易纠纷,逐年递增,一方面严重的损害中国企业整体的形象与信誉,破坏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情感,而且带来恶劣负面影响,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商品检查力度持续不断的增加,甚至引起贸易争端与贸易壁垒。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严格的把控商品的质量,行业内应该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商品生产标准,海关部门严格把握商品的质量,在生产环节中禁止不良商品出现。中国的商品一方面要依赖物美价廉,迅速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也要以优秀的质量,获得消费者的信赖。目前阶段,我国正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相反津巴布韦具有丰富的商品生产原材料,具有雄厚的廉价劳动力,因此我国可以将部分不适合中国发展的产业迁移到津巴布韦,一方面能够促进津巴布韦经济的复苏,解决津巴布韦就业问题,同时能够有效的帮助我国,解决产业过剩的困境。
  (四)加大基建设施援助,创造贸易合作良好环境
  相对于西方传统援助国家,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针对性的援助方式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来讲更为适合。基础设施援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援助的模式也更加的多样化,大力支持非洲国家对于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中津贸易合作中,中方可通过资金援助、成套项目援助以及技术援助等方式,加强同津巴布韦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应在发展援助的基础上,帮助津巴布韦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支持,以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提升津巴布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为中津双边贸易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吴传华.津巴布韦的本土化政策及其对中国投资的影响[J].西亚非洲,2017(5):136-162.
  [2]李新烽.津巴布韦:“面包篮子”逐渐变空[J].人民论坛,2018(6):111-113.
  [3]徐奇渊,杨盼盼,肖立晟.“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建设:中国如何更有效地参与[J].国际经济评论,2017(5):9+136-150.
  [4]赵文杰,唐丽霞,NgwawiJ.中国在非投资企业劳工权益保护现状与对策——基于津巴布韦的实地调查[J].国际经济合作,2015(10):53-58.
  [5]张滢.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金融合作中的障碍及完善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7(2):57-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2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