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这种社会现象,很多农村中学开始了寄宿制,将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这种管理方式却存在严重的缺陷他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中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初中生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发展演变
  农村寄宿制中学由来已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两三个乡只有一所中学,很多学生家离学校十几里,走读上学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是农村中学都开办了寄宿制,让学生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学校提供食堂、寝室,学生自己带菜、带米、带被褥。寄宿制中学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生自己洗衣,洗碗。在伙食方面,由于食堂只提供简单饭菜,学生根据自己条件,有的在学校买菜,有的自己带菜,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八十年代之后,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改善,几乎每个乡镇都开办了初级中学,学生离家不远,不用住校,采用早出晚归走读的方式上学。
  但到了2000年之后,由于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各乡镇初中人数也相应减少。迫于需要,农村开始了乡镇撤并工作,由原來的三个乡镇合并成一个乡镇,这样乡中学也开始了合并。寄宿制又进入到初中校园,当代的寄宿制已经和上世纪的寄宿制不可同日而语,条件大大改善,食堂有丰富的伙食供应,寝室也有专人打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再也不会自己带菜来吃,洗衣服也是洗简单的,复杂的带回家让父母洗。这个时期的寄宿制主要是怕学生走读辛苦,已经削弱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农村外出人口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当前的农村中学寄宿制大多是为留守儿童准备的。留守儿童在这里长住,连周末也不用回家。国家也重视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寄宿制学生不仅有补助,还有免费午餐,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但这些优秀条件,却无法改善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寄宿制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缺少亲情呵护。在学校,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不仅享受国家补助,自己远在外地的父母也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都能尽量满足,甚至孩子不好好学习,家长也不会责备。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和父母陪伴的学生。农村的初中生有两个极端,一种是父母外出,将孩子丢在寄宿学校的,另一种则是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专门在家给孩子陪读。这种孩子不住校,附近的回家,稍远一点的母亲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陪读的学生往往都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学习成绩好的。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和嫉妒心力是一致的,面对有家可归,有父母陪伴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自己成绩差也埋怨是父母没有陪读造成的。和父母陪伴的同学相比,寄宿制学生因为缺乏父母教育,在与人交际、道德礼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他们看到那些有教养,受欢迎的同学,自己的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三)孤独心理
  寄宿制中学中很多留守儿童,周末、长假也会因为父母不在家而不得不在学校度过。这时,他们会因为大多数同学回家而感到孤独。但这种孤独只能靠与同样身份的人在一起来排遣,又常常会“同病相怜”,显得更孤独。
  (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本来就是青春期少年的普遍心理,在家里,也容易和家长产生矛盾。在学校,这种逆反心理常常针对管理他们的老师。老师越说,他们越反感,不爱学习,不遵守规则都是逆反心理引起的。他们会因为让老师束手无策而感到开心和欣慰,即使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针对寄宿制中的留守儿童,教师不能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与非寄宿制同学的差别,会更加自卑。教师要用一视同仁的态度来教育他们,他们犯了错,也要严格批评教育。如果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就网开一面,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以为留守儿童权利更多。毕竟他们心智不成熟。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针对学生存在的道德礼仪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寄宿制中学虽然有生活管理方面的老师,这些老师常常是保姆性质,他们只会照顾学生,不会进行心理教育。所以每一个任课老师都要自觉承担几个留守儿童的教育任务。教师可以周末将自己负责的学生带回家,让学生给自己帮忙干活,例如洗碗,择菜,喂鸡,照顾小孩,帮自己跑腿买生活用品,在劳动和吃饭时,将生活中的礼仪道德教给学生。看起来是帮老师做事,但这些活动充满生活温情,家庭温暖,是不见外的表现。这容易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三,要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联系,和家长一起来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和家长通电话,发视频,告诉家长自己的近况,自己的想法。也要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要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第四,要安排丰富的课余活动,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组织学生在周末参加读书、体育、兴趣爱好小组等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充实,就不会感到孤独和自卑。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温情教育,潜移默化是教育,才可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永伟.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J].文学教育(下),2019,(10).
  [2]何慧剑.关于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3]侯芳才,孙国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9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