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四五”北京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通过评估分析北京市生活用能、生活用水、生活垃圾产生情况、生活面源污染及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筛选识别出北京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提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应通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鼓励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一、我国及北京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演变及实践
   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衣、食、住、行、用、游等方方面面,还涉及绿色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与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的绿色化密切相关。
   (一)我国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演变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国务院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2015年)、《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2016年)、《“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2019年)等文件,对培育绿色生活理念、促进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北京市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
   201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生态文化培育和弘扬力度,激发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生态文明理念有效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加快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努力建设生态文化首善之区。为落实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全民行动计划》《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16—2018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北京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文件,在节能产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出行、低碳社区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利用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年,北京新建城镇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达54.48%,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三五”绿色建筑占比25%以上的目标。2019年,77%的北京市居民经常主动选择绿色环保出行方式。
   二、“十四五”北京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识别
   根據北京市有关现状分析,筛选识别出北京市“十四五”期间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方面。
   (一) 北京市生活用能源呈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生活用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23.8%
   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仍在逐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则呈现上涨趋势。同时,北京市人均生活用能源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7达到781.5千克标准煤。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1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为7132.8万吨标准煤,其中,生活消费能源为1697.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23.8%。
   (二) 北京市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全市废水排放比例高达93.3%
   北京市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18.4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46.8%。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比例很高。其中,2018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17896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93.3%。
   (三) 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逐年增加,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从2010年的634.9 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975.7万吨,年均增速6.5 %。在统计的246个大中城市中,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居于首位。虽然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9%以上,但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量仍对末端处理设施造成较大压力,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置的重点方向。
   (四)交通行业污染物排放、生活面源污染等因素,是造成北京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2018年5月,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第二次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区域传输占三分之一,2017年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中区域传输贡献约20微克/立方米。现阶段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其中,生活面源占本地排放贡献的12%,而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四成。这表明北京市居民改变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五)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占比较高,节能节水节材潜力大
   房屋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消费了全国1/3的钢材,60%—70%的水泥,1/3的城市建设用地,1/3的城市用水,40%—50%的能源。有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建筑部门减排潜力高达74%,将为碳排放提前达峰贡献约50%的节能量。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4年全市民用建筑总能耗为311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5.6%。其中,公共建筑电耗一项就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13%。    三、“十四五”北京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任务及对策建议
   通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鼓励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一)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回收体系,加快建设与分类回收相匹配的资源化利用设施
   大力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减轻末端处理压力。倡导厉行节俭,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抵制过度包装商品;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争做“光盘族”,理性消费“外卖”,减少外卖垃圾产生量;推行“净菜半净菜进城”,减少易腐垃圾产生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和督导,推行物質奖励和诚信积分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衔接,大幅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率。开展快递包装物逆向回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闲置衣物捐赠和回收利用。统筹规划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填埋等处置方式,合理布局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设施,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避免焚烧发电设施产能过剩。
   (二)完善绿色消费政策,规范绿色产品市场,促进绿色消费
   完善促进绿色产品消费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购买节能产品、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探索实行绿色消费积分制度,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提升绿色产品标识公众认可度。加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绿色产品市场环境。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超、绿色电商等绿色流通主体,支持商场、超市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制定北京市政府绿色采购办法,成立北京市企业绿色采购联盟。完善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政策,引导家庭节约用水用电。出台北京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全市所有酒店、宾馆全面实行有偿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鼓励快递、外卖行业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快递包装物,推动外卖行业减少一次性饭盒和筷子使用量。
   (三)完善机动车控制政策,健全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引导绿色出行
   完善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试行已有一辆燃油小客车的北京市居民家庭不能再申请购买燃油汽车的政策,拿出一定比例燃油小客车指标进行拍卖,探索发放限定在北京市五环(或六环)以外使用的车牌,试行淘汰一辆燃油小客车可以购买两辆纯电动车的置换政策。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模式。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车,推动城市公交系统实现清洁能源车辆全覆盖,提前布局建设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设施,积极探索发展氢能源汽车。鼓励绿色共享出行,引导共享单车规范有序发展,推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规范发展,鼓励引导新能源小客车分时租赁发展,鼓励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汽车共享,鼓励市民合乘(拼车)出行。
   (四)健全绿色建筑法规,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建筑
   加快北京市绿色建筑立法进程,推进北京市民用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立法调研,修订《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等政策文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市绿色建筑专项基金,为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鼓励保险公司为绿色建筑提供保险保障,鼓励银行对于购买绿色建筑保单的开发商提供优惠贷款,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解决绿色建筑融资难题。建成一批代表北京特色的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以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打造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的示范区。鼓励绿色建筑消费,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按一定比例给予契税返还奖励,在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前提下,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给予适当的购房贷款利率优惠。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绿色文化活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依托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平台开展绿色生活宣传,利用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开展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浸入式、互动式教育,在中小学校、社区和产业园区继续开展绿色生活宣讲活动。出台北京市市民生活方式绿色化指南,制作绿色节能低碳宣传手册、公益广告宣传片等。将生态文明纳入教育体系和公务员培训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以及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绿色生活知识培训讲座。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水型公共机构、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以示范创建带动全民生活绿色化转型。组织开展以绿色生活及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绿色文化活动,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文化的需求。
  
   (谢海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体管所副研究员。李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