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普洱古府”核心景观与“普洱古茶”核心产业融合催生产业首站效应研究

“普洱古府”核心景观与“普洱古茶”核心产业融合催生产业首站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云南作为普洱茶的发源地,其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茶逐步复兴,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等古茶树资源也逐步向世人展现。然而,云南普洱茶,虽具有世界品牌的潜质底蕴,却不具备世界品牌的口碑。为此,文章从产业与景观的融合布局,以及金融与科技的支撑等方面着眼提出布局方案,以两者融合催生推动云南省支柱产业首站效应对外文化品牌窗口,为优化和助力云南产业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普洱古府;普洱古茶;产业景观;金融科技
  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朝,定型于明朝,繁荣于清朝,是历代的贡茶。普洱城兴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之物;雍正七年设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1],并将茶业私商一律赶走,官府垄断普洱茶产业。文章“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的定义由此而来。
  1 古今对比价值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古茶逐步复兴[ZW(]此处引入“普洱古茶”定义,特指以云南生态古树老树乔木为原料的普洱茶,仅为与人工台地连片种植及制作的普洱茶有所区分,读者不必深究。[ZW)],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等古茶资源逐步向世人展现,古树茶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普洱茶市场受众也日渐增长,从产业价值角度评估,普洱古茶的品牌资源优势,几乎与云南烟草行业并驾齐驱。两者区别仅在于,普洱古茶作为一款“成瘾性”健康绿色食品,却未成为国家专卖。云南普洱古茶,虽具有世界品牌的底蕴潜质,却未具备世界品牌的口碑,究其根原是“散”。古茶树资源“散”、产权归属“散”、交易地点“散”、制作工艺“散”、产业管理“散”、物流承接“散”、品鉴口味“散”、客户圈子“散”。古时的云南,承官府之力,设专府专司贡茶与贸易茶的生产交易,造就了普洱古府(如今的寧洱县城)车水马龙,四通八达的普洱茶集散地重镇风光,也促成了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之间资源与市场的良性承接。如今的云南,却不复昔日气象。古今相较,最有价值的普洱茶营销启示是:若想获得货真价实的普洱古茶,首选普洱古府。
  2 “首站”效应核心布局
  普洱古府的繁盛自著名画家陈启富的《普洱府秋集图》中可见一斑[2]。而今,普洱古府遗址仅余宁洱县城一座门坊,但云南省各地新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比比皆是,无法产生市场共鸣和文化向往,究其根由是缺乏文化底蕴的载体。试问:以普洱古府营销普洱古茶或以普洱特色产业园区营销普洱茶。谁能同时具有历史文化、旅游热点、商业平台、民族风情四重关注度,而谁又能同时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眼光的魅力?一个是正宗普洱茶的历史传承,一个仅是经济发展的普通载体,答案不言而喻。
  云南若将“普洱古府”作为核心景观,将“普洱古茶”作为核心产业,两者融合布局推进,必将再次迎来古时普洱茶“利润之物”与普洱府“利润之城”相得益彰的气象,而依托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产业价值,云南将再次造就一个丝毫不亚于烟草行业的支柱产业航母。
  回顾普洱古府历史地位,其早已具备普洱古茶产、集、销、运、管、游、食、宿等全产业链功能[3]。以“普洱古府”为核心,云南将顺利打通普洱茶旅游线路首站点、普洱茶交易中心点、普洱茶物流集散点、普洱茶文化体验点、普洱茶康饮品鉴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展示点、云南特产消费点等长产业链环节,并形成文化旅游业、茶产业、绿色食品、金融、物流、新能源汽车等多产业联动,普洱古府则顺理成章成为云南省战略定位“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首站。为此,首站布局可从核心选址、分流辐射、营销策略三个关键问题上寻求解决方案。
  2.1 普洱古府核心景观选址
  在普洱古府核心景观选址问题上,普洱市宁洱县可堪大任。有人会质疑宁洱曾经地震,但反观丽江的崛起,此劣势未尝不是优势。未选址思茅区的主要考虑是普洱市思茅宁洱一体化建设规划中两地应各有侧重。普洱市思茅区为行政中心,宁洱县区为经济中心,最终思宁两地各有其发展重点。宁洱县高速下口至县城中心一段近2千米笔直大道即可作为景观导引区,商业的布局在导引区即可完成,可布置城关、官道、驿站、客栈、餐馆、娱乐等留客容客景观设施。至宁洱县普洱古府遗址后,进入普洱古府核心景观区。此景观区可参照《普洱府秋集图》,精选其中经典建筑物原型,重构普洱古府原貌,并布局云南各地著名茶企业的旗舰体验商铺。
  2.2 核心景观分流辐射效应
  云南省宁洱县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历史人文基础,决定了普洱古府核心景观须设在宁洱。一旦普洱古府核心景观确立,即可形成辐射普洱、版纳、大理、保山、临沧乃至东南亚的人流、物流、交易流、资金流等市场要素先集散后分流效应。通俗而言就是“雁过拔毛”效应。辐射效应依托宁洱县的交通运输网,可通达以下同样以普洱茶为核心的产业景观和古茶园生态景观。
  2.2.1 普洱本地普洱古茶产业景观与生态景观分流效应
  仅普洱当地即可形成以下多点景观分流辐射效应:
  (1)普洱古府——>那柯里茶马古道体验——>宁洱县区困鹿山古茶山景区。
  (2)宁洱至泸沽湖高速:普洱古府——>景谷—镇沅千家寨野生茶王树单株瞻仰点[4]。
  (3)宁洱至墨江高速(高铁):普洱古府<——>墨江县凤凰山古茶山景区(此线路可双向分流)。
  (4)宁洱经思澜高速:普洱古府—思茅—景迈山古茶山核心区——古寨[5]。
  (5)宁洱至经思澜高速:普洱古府—思茅区木乃河工业园澜沧古茶品牌中心—澜沧县澜沧古茶生产中心。
  (6)宁洱至泸沽湖高速:宁洱—景谷—李记榖庄传统茶工艺体验区。
  (7)玉临高速或宁洱泸沽湖高速经镇沅:五一绿茶厂生态有机茶生产工艺体验。
  随着普洱交通运输网的完善,辖内九县中具有特色的古茶山、茶产业、茶庄园等,均可纳入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的景观分流节点范畴。   2.2.2 省内异地普洱古茶产业景观与生态景观分流效应
  以普洱古府为基础,可形成以下更大规模的全省异地景观分流辐射效应:
  (1)昆磨高速(高铁)经版纳:古六大茶山景区,以及“大益”茶产业品牌中心。
  (2)宁洱经镇沅至临沧高速:临沧冰岛古树茶园、小户赛古茶景区、昔归芒麓山古茶景区,以及勐库戎氏茶厂、滇红茶厂等茶产业品牌中心。
  (3)宁洱泸沽湖高速经大理(下关):下关沱茶产业品牌中心。
  (4)宁洱泸沽湖高速经大理至保山:昌宁“千年茶乡”生态景观、腾冲高黎贡山古茶景区,以及云南“昌宁红”茶产业品牌中心。
  依托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的“首站”核心布局与辐射效应,不仅可以同时承接商务或旅游的需求,还可继续增益“绿色产业”和“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带动作用。意犹未尽者,仍可继续经昆磨高铁或沿边高速至其他地市,乃至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邻国进行跨境商务或旅游。
  2.3 “首站”核心布局营销策略
  “首站”布局要求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绑定营销,同时兼顾历史文化景观传承与普洱古茶品牌宣传。
  对于普洱古府,其文化传承和核心产业集散地的历史地位是关键热点。宁洱县“普洱古府”历史旧貌还原项目可以考虑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普洱古府,可向外部提供一个入滇“首站”必选的最充足理由。尤其是普洱得天独厚的先天禀赋,已十分契合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核心标准,更当有舍我其谁的自信。
  对于普洱古茶,宜以普洱古府为核心景观,围绕绑定云南茶产业链集群进行推介。普洱古府内部可入驻全省各重点茶企业的旗舰实体商铺,外围集中发展与普洱古茶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如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餐饮、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民居住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演等最具云南神秘妙曼特色的項目或活动,并按此模式在各地分流节点相应配置并联动。
  最容易激发旅游兴奋度的营销措施,却是云南近30个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可作为“首站”效果的重点营销热点,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客人,最希望体验的是异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的天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而非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简单枯燥展示。
  3 金融与科技助推“首站”模式突破
  鉴于普洱古府并不具备如丽江、凤凰古镇等地较为完整的古镇传承优势,若要取得“首站”模式突破,则需金融与科技两大要素的助推。
  3.1 确立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的明确是“首站”模式稳健运作的关键基础,需要政府的权威认证。政府先行组织职能部门勘定普洱古府历史古迹地标范围,统一出具古府历史景观原貌重塑设计方案,并还原历史上古府的关键标志性建筑,如古府门廊、官道、贡茶交割发运区、地下隐蔽基础设施等,以上景观的建设可交由旅游业投资公司承担;其余景观及外围配套设施等可作为经营景观(经营景观是指普洱古府用于企业展销产业的地表建筑),交由全省知名茶企业建设运维。至此,普洱古府形成核心景观与经营景观,并可据此确立产权。土地及核心景观设施产权归属政府。经营景观的地表建设所有权及期限经营权归属企业。企业可利用其在普洱古府中的产权作为继续获得融资的通用资产。
  3.2 金融项目资本运作支持
  金融对于普洱古府的支持,宜采取股权融资与项目众筹的模式,基于政府出具的普洱古府设计规划,全省茶企业可以竞争性选择各自中意的地段并投资布局各自经营景观。待此地开放运营后,入驻企业可选择成为普洱古府后续运维公司的股东并将投资转为股份。此举可令企业的投资得到更多保障,令企业专司安心发展。具体操作上,可优选一家国资企业,如云南普洱茶投资集团公司,作为此产业的核心企业,将有意向的企业纳入产业链金融服务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整个项目的融资成本,如国内部分银行已推出产业链金融服务,产业链中所有企业所付出的融资成本仅为基准利率。借助银行产业链金融管理平台,可令整个普洱古府及普洱古茶的产业管理在线上完成整个产业的融资统筹及资金调剂。
  为保障项目运作最终成功,一个必要条件是金融行业的代表有权参与项目重大事务决策并提出风险管理意见。
  3.3 科技拓宽产业营销瓶颈
  政府认证普洱古府后,将依托普洱古府打造云南又一核心产业——“普洱古茶”。经全省各地实地调研,普洱茶当前面临垄断性可再生资源不断积累与市场容纳消费能力有限的主要矛盾。若普洱茶无所谓“越陈越香”或“古树纯料”的噱头,当前供需平衡极有可能早已打破。从科技支持的角度,普洱古茶核心产业需同时做好“开拓营销渠道”“绿色食品牌安全背书”“正确引导客户爱上普洱茶”“绿色交通工具分流”四件事。
  3.3.1 开拓营销渠道
  渠道一可从银行业电商平台开拓营销。各大银行线上电商平台开设“普洱古府”专版,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普洱古茶线上销售。渠道二可从“一部手机游云南”开拓营销。在普洱古府外围开辟非现金支付交易专区,其中设云南16地市的名优特产集市,支持全程非现金支付交易,且提供统一快递业务服务。各地市可自行布局名优特产的集市或“街子”,亦可冠以各地市的古代称谓,如保山为永昌府等。交易资金可归集至各地市的银行专户,实现分润共赢的效果。普洱古府的经营管理企业可利用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服务管理系统,统一支付清算过程以及企业经营需要缴纳的税费,将散落在各处的支付资金纳入统一财务结算。
  3.3.2 “绿色食品牌安全背书”
  对于普洱古府销售的每一款普洱古茶,在任一营销渠道上,客户均可实时在线浏览产品的质检报告以及原产地生态环境监测历史数据。此举可作为普洱古茶又一项权威性营销保障措施,从而达到云南省“绿色食品”的“首选”效果。鉴于普洱古府仍有大量的各地特色食品营销需求,对于非茶类食品,也应纳入“绿色安全食品”的保障范畴。据了解,普洱茶质量检验中心也具有食品安全检测的资质与技术能力,可考虑对外提供“绿色产业质量检验中心”服务,向在普洱古府外围营销的企业提供安全品质认证背书。对于此类名优特色产品,应适当控制各地市品种类别,不宜交叉重复,形成一定竞争关系即可。   3.3.3 “正确引导客户爱上普洱茶”
  普洱古府内的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推出普洱“引导”茶,口感可兼容中国“东西南北中”饮茶偏好,最核心的目标是“尽力让客户仅喝一口就爱上普洱茶”,并在交易成功后即时提供快递物流服务操作界面,免去客户后顾之忧。
  3.3.4 “绿色交通工具分流”
  普洱古府与高铁站、物流园区、异地分流节点之间,统一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进行运输,以利于支持我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异地分流节点也参照此模式,可进一步扩大产能。
  4 困难与挑战
  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云南茶产业信贷余额近40亿元,金融业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然而,茶产业为云南本土增加的直接财政税收却不到2亿元,此为云南产业痛点。普洱古府与普洱古茶的布局,仍然存在大的困难和挑战。
  (1)普洱古茶资源无法形成财税收益。茶叶生产者农户免税,只有茶叶成品才收税。普洱茶产权在当地老百姓手中,外地茶商直接找茶农对接,在当地自由贸易,并无普洱茶资源保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普洱茶产业大茶商、大茶厂的营销中心大部分设在省外,难以获得分润效果。
  (3)若缺乏全省统筹协作,普洱古茶产业难以形成集散规模优勢,难以有效控制普洱古茶资源价格。在资源价格趋高的利益驱动下,云南古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将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
  (4)如何消除“圈子”文化对普洱古茶价格的炒作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云南省经济缺乏核心产业支撑的情况由来已久,而普洱茶产业是最大的突破契机。云南,作为普洱茶的故乡,当仁不让必须经营好普洱茶产业并保护好普洱茶资源,云南老百姓拭目以待一个不亚于烟草的产业崛起。希望“普洱古府”核心景观与“普洱古茶”核心产业的融合能够成为云南省得天独厚的产业王牌。
  参考文献:
  [1]伴夏茶网.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记载文献考究[EB/OL].http://www.ishuocha.com/lishi/yj/28377.html.
  [2] 陈启富.云南《普洱府秋集图》:茶马古道上的“清明上河图”[EB/OL].http://news.163.com/10/1101/10/10/6KD8UTCH00014JB5.html.
  [3]李世华,师顺,李珏梅,等.天赐普洱 世界茶源[M].昆明:云南出版社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4]杨中跃,新普洱茶典[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5]杨中跃,荀怀京.品鉴普洱[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1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