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创业,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详细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的新特点,深入剖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民营经济;人才住房券;校企联盟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182
  辽宁是教育大省,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5所,其中本科64所,专科51所,理工类院校占比达50%以上,高校布局和结构与辽宁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近年来,辽宁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走高,就业压力大,难度大,任务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和新问题,急需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破解。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沈阳、大连两市接收毕业生人数分别超过20万人、11万人,大约占到全省14个市接收毕业生总人数的65%,其他12个市接收毕业生人数约占35%;从各市生源和接收数量情况看,只有沈阳、大连两市为净流入状态,其他12个市均为净流出状态。
  二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三年来毕业生到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不足3%;到第二产业就业约占近40%,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到第三产业就业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等服务行业。此外,其他形式的就业约占20%,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和参军入伍等。
  三是民营经济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从毕业生就业流向上来看,民营经济吸纳高校毕业生最多,约占毕业生总量的70%;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约占12%。
  2 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都将近30万人,从总体上看,毕业生总量仍然在高位运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由于经济运行中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我省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省内中小城市就业岗位少、薪酬待遇低,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弱,导致地区间就业不均衡,三分之二高校毕业生集中在沈阳、大连就业,朝阳、铁岭、葫芦岛、阜新等市三年来接收毕业生人数不足本市生源的50%。
  二是地方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作用亟待加强。部分地方政府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不多,就业岗位挖掘力度不大。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尤其是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导致人才需求信息不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到高校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共享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是促进毕业生在辽就业的政策不够完善,力度不足。我省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特别是与其他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武汉市每年将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政府以奖励形式发放支持企业人才和大学生购、租住房;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成都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还建设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对来成都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长沙市对高校毕业生实行“零门槛”落户,新落户并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职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而辽宁的实际情况是吸纳在辽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企业提供的岗位普遍的薪资待遇不高,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
  四是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而基于我省产业调整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在做大、做强辽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作为补充与支撑,但目前吸引力明显不足,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高层次人才呈现流失趋势。从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看,明显低于本专科毕业生在辽就业比例。硕士以上毕业生对薪资待遇、个人发展、生活品質、城市环境都有更高期待,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省内用人单位提供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同类别岗位工资差异较大,因此高层次人才出省就业意愿较强。
  六是毕业生有业不就、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有所增多。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地区、中小城市、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及生产一线岗位就业,在校不急于签约、离校不急于就业。导致“就业困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
  3 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是应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认真做好人才需求规划,实现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深度对接。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引导行业企业放眼长远,提前布局,增加人才储备,进一步增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辽宁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的大环境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更应出台住房补贴、生活补贴、人才公寓、户籍管理、创业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毕业生留在辽宁就业创业真正提供实惠和便利。   二是应进一步推动高校落实就业主体责任。应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校企联盟、校地研究院等抓手,主动对接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力度,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好联合培养、订单定制培养等各项改革工作。还应充分利用实训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校企联盟、科研和创业基地促就业的作用。高校应积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探索建立辽宁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机制,实现辽宁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加强产业、行业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依托校企联盟等资源和平台,建立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大数据库,合理测算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规格,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质量。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带动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就业。高校应鼓励老师通过科研项目带学生,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更加关注、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辽就业。硕士以上层次的毕业生是辽宁振兴的关键人才,我省特别是一些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他们的硕士以上毕业生拥有更高水平的研发能力,拥有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这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要更加珍惜。政府要出台针对这部分毕业生的特殊政策,促进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留住人才,并引进这类人才,这样辽宁振兴发展才更具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行业部门、社会企业、高等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共同努力。政府应持续出台并落实吸引毕业生和人才的政策措施;行业部门应激发行业潜能,形成横向联动机制;社会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吸引人才;高等学校应落实就业主体责任,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毕业生的家庭和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脚踏实地地求职和創业。
  参考文献:
  [1]赵玉英,陈永华,荆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研究——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229-233.
  [2]王宇.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10):135,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2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