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近代教堂建筑风貌的本土化发展与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重庆近代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教堂空间分布和使用现状进行田野调查。以调研数据为基础,从建筑布局、平面形制、立面形式和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分析重庆近代西式教堂的本土化特征并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重庆近代教堂;地域文化;建筑特征
  一、引言
  在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为西方宗教在内陆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西方教堂建筑开始以各种形式在中国兴建和发展。这些建筑既具有西方教堂建筑特征,又在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产生了特有的区域化特征,蕴含宝贵的历史、文化及建筑价值。
  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的发展重镇,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来自近代西方宗教文化的冲击。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教士们在重庆大兴修建教堂,为宗教传播活动提供场所;在19世纪80年代,许多教堂在重庆教案事件的冲击下被摧毁和破坏,只有少数教堂留存至今。这些保留下来的近代教堂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已成为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近代教堂建筑进行本土化解读,能为重庆近代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的研究提供进一步详实的依据,也对重庆乃至全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重庆近代教堂建筑的发展
  西方宗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长足发展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促使他们在修建教堂的过程中会试图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源性,这无形之中为重庆地域文化在西方教堂建筑文化中的渗透和影响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因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其产生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相对封闭的精神文化,这种特殊的区域文化特点让重庆地域文化成为了教堂建筑的主导影响因素。重庆地区的教堂建筑保留了西方传统教堂的诸多特征,但教堂结构、外表已与欧洲教堂的原型大相径庭,其风格并不清晰,通常是融合了两张甚至多种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在重庆,多数近代教堂被修建在繁华的闹市区或邻近市中心的地方,比如若瑟堂、山城巷仁爱堂。此外,也有少量教堂建筑被修建在远离城市的区域,比如荣昌河包镇真原堂、大足石马镇马跑教堂。
  三、重庆近代教堂的本土化特征
  表1; 重庆近代教堂建筑调研表
  在重庆现存的18座近代教堂建筑中,本文选取了其中的11座教堂进行实地调研(表1),以调研数据和文献考证为基础,对重庆教堂建筑的本土化特征进行解析。
  (一)建筑布局的多元制
  重庆地区的大部分教堂沿用传统的合院形式,但其空间布局有所变化:教堂建筑群由主体建筑(经堂)和其附属建筑共同形成了院落空间,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合院式:以中轴线为核心,合理区分教会的尊卑位置,比如铜梁耶稣圣心堂;套院式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位置设立教堂,即经堂在堂区中央,比如重庆市若瑟堂;第二种是在偏离建筑群中心轴线的位置上设置教堂,即经堂在堂区一侧,比如永川圣额弥尔堂。
  (二)立面形式的中西合璧
  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教会在新建教堂的设计中会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由此出现了中西合璧风格的立面形式。比如,璧山露德堂天主教堂的立面形式如同中国传统的牌楼(图1),却建有罗马式风格的连续券柱廊,两侧的钟楼又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
  (三)建筑平面形制的簡化
  重庆近代教堂在布局形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精简,可分为两类平面形式:按圣坛平面的一端有突出部分与否来区分,一些教堂的平面一端有突出的圣坛,比如璧山露德堂天主教堂;一些教堂的平面一端没有突出的圣坛,比如永川圣额弥尔堂;按经堂的入口处有外廊与否来区分,比如山城巷仁爱堂属于有外廊的教堂,若瑟堂属于没有外廊的教堂。
  (四)建筑细部的民俗化
  重庆近代教堂建筑的门窗被融入了本土的传统建筑元素。比如,荣昌河包镇真原堂的主体建筑是哥特式,其堂区大门结合了罗马式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大门平面形式为中国传统的“八”字门,大门中央上方有罗马式建筑的三角形山花(图2)。
  在重庆近代教堂的内部空间装饰中,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较多。比如,永川圣额弥尔堂祭坛周围的栏杆是由一排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瓷瓶装的小柱构成;铜梁耶稣圣心堂内部的所有柱式都装饰了楹联(图3)。
  四、保护建议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建筑融合了西方教堂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体现在建筑群体布局、平面形制、立面形式和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这些本土化特征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地理差异的必然结果,反映出近代历史背景下西方宗教文化与重庆本土地域文化的融合方式,对延续重庆本土的传统建筑技术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重庆地区的近代西式教堂应当在尊重地域文化和遵循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对位于城市中心区、近郊区等不同区位的教堂建筑采取分层级的保护措施,以维护重庆城市历史风貌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李盛虎.教堂的战争[J].重庆旅游,2013,(7):22-25.
  [2]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
  [3]刘川.重庆近代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J].建筑学报,2000,(11):55-58.
  [4]欧阳桦,张小恒.重庆城市高地上的教堂形态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6(6):30-34.
  基金项目:资助课题: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号:201810618079)。
  作者简介:胥熙(1996-),男,汉族,重庆綦江人,学位:本科,建筑学,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周炳希(1996-),女,汉族,重庆涪陵人,学位:本科,建筑学,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4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