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同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进行经贸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展,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國际规则的专业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是重要载体。来华高职院校留学生在培训目标上异于本科教育,其中国文化课程在设置上要因势而化,以语言课为基础,从学校的优势出发,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调多样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课程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其中提到,要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相关制度,通过深化与世界各国语言合作交流,加强在汉语推广和非通用语种学习中的互帮互助,通过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紧随其后,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201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将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的任务之一,要求院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中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对接各沿线国家的产业需求,培养熟悉中国技术、标准,致力于促进两国友好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中国智慧,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同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是重要载体,为尽快融入中国学习环境,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留学生的短期培训、全日制学习都要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课程的学习,此处的中国文化是广义上的,即“中华民族或者称华夏民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来华留学生课程设置的应从以下几个层次共同推进,汉语教学为第一层,夯实知识获取的基础;以结合学生专业学校特色开发有针对性文化课程形成第二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加丰富,以小见大,深入推进中国文化教育;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以社团活动、学校活动、比赛为契机和手段,进行口语际等针对性练习,既辅以轻松手段完成教学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基于此,高职院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需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创设情境,体现针对性
  中国文化课程的展开,以语言作为基础。一方面,是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国学习环境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学习专业技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合格的建设人才的必备技能。情境认知在语言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所谓情境教学,是通过教师的主观表达和客观环境配合,将学生引入到对应的情境中,进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加强认识,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认知下的课程设置应把握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具备情境教学的思维,有意识的在课程设计中创设情境,以应用带动语言学习的效果要优于机械记忆。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关注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三是紧扣学生专业,突出语言的运用的职业性场景,提升学生获得感,形成学习良性循环。
  二、从专业出发,强调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异于本科专业留学生,招收留学生主要以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中国文化课程的设计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导向,将文化体验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即是对新环境的“意义建构”,这个建构以专业和日常生活为中心展开,以生活交流为为手段,强调实用性。课程设置应将学生的生活需求应中国文化相结合(如地方特色文化等),使之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复习与使用。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有三个重要的情绪,其中之一为“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即学习上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等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等合作互动来完成,应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强化。
  三、丰富中国文化课程形式,突出多样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如前所述,广义中国文化内容博大,则中国文化课程之素材不可谓稀有,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长处,广泛开展如中国武术、音乐、书法绘画、饮食烹饪、当地历史文化等内容。一是情趣引领,课程设置教应以更加灵活的技巧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二是在互动中深化学习,采用探究课、调研课、体验课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相比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更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问候只是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国文化课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语言课为基础,创设趣味情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同时,以兴趣课、体验课为拓展,让学生活动起来,在学到技能的同时也浸入式参与中国文化,达到课程“建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华江.新时代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1):15-17,93.
  [2]杨子.论情境化教学环境下英语体系的提升[J].昌吉学院学报,2019(1):69-7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基金项目:
  本文是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教改课题“‘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院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建构—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SWJWJG201910)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6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