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类学与建筑学相辅相成,通过人类学视野观察建筑学,不仅能观察建筑实践的外在,还能深层次的了解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动因。本文着重通过建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诠释建筑作为制度、场景、习俗与感知对象的人类学属性和演变过程。
  【关键词】建筑学;人类学;演变
   一、建筑人类学
  人类学早起着重研究的内容是原始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但随着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范畴,不断深入到其他领域当中,同时也对其他领域造成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
  建筑人类学指的是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学当中。不仅研究建筑本身,还拓展到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通过文化的角度研究建筑,因为建筑是文化发展进程当中的文化有形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因此,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身世建筑的内在价值。建筑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应着重于文化的各方面,主要包含了宗教信仰、美学、习俗、社会生活方式等内容,上述内容组成了建筑的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建筑构造的空间布局、装饰、外观等内容表现出来。在我国传统建筑当中,对于建筑历史、建筑构造等研究内容已经体现出了人类学对建筑学的影响。
  二、习俗与建筑
  人类学从狭义角度来看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的科学。在《文明人类学》当中曾经分析过住宅空间与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例如印第安人在进入别人的房屋当中时,会依据性别年龄有特殊的行立坐卧规定,因为早期的印第安住宅居住空间较小。我国北方的传统住宅四合院,受到传统封建宗法制的影响,设立了左右对称、尊卑有别、内外有序的布局,通过布局空间的设立限制居住者的行为,主人居住在内院,正房由长辈居住,仆人则居住在前院,通过尊卑有序的布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特有的文化观念。改革开放之后,现代生活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打破了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四合院转变为了多户共居的院落。由此可见,人类的风俗习惯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建筑的规制,同时建筑形式的确立也有助于风俗习惯的养成。因此建筑是风俗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文化模式和建筑模式
  外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文化特质的具体表现,会依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心理特征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对文化模式内容的理解需要与其所对应的社会相联系。建筑与建筑活动是构建文化模式的分支,同时文化模式也在时刻影响着建筑模式,通过建筑模式可以直观的发现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区别,同时也更能把握住建筑的深层含义。
  例如,中西方的文化模式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建筑模式大相径庭。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建筑主要呈现出了由外及里的向心性,而西方则刚好相反,呈现出了由内向外的模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当中,重点突出建筑群体的空间美,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则着重突出与单体建筑的形体美。在传统美学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一定的观念差异,例如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国着重强调自然美,通过人工的手法仿造自然,让自然和建筑相融合,而传统的法国古典圆心,则着重追求几何的线条美,通过对称、整齐的规制,让建筑与园林相互脱离,互不干涉。我国传统园林布局通常以不规则的水面为中心,衬托水面周围的亭台楼阁和花鸟树木,而西方圆心的水面则成为规则的几何形体,通常在水面中央布置喷泉,保证喷泉成为知觉焦点。中西方之间在建筑布局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因为传统的中国建筑,讲究宗法礼制,布局与序列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一些生活条件较为富裕的文人墨客,向往自然的田园山水风光,便试图在严格规制的布局当中创造出轻松写意的情景,园林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对礼仪纲常的调适。而西方建筑则着重强调几何美,这也和西方美学当中的“唯理”有关,西方的美学发展史,不论是“美是理式”或者“美是观念世界的理性显现”,都突出了“唯理”的观念,具体反映在建筑当中就是规则的几何形体、完美的比例和标准的尺度。西方的宗教建筑基本能代表西传统西方建筑的最高水准,通过高大的体量,控制着城市的轮廓。
  中西方两者不同的传统建筑形式,所表达的都是建筑与环境在不同的文化下所呈现出的寄托,不同的建筑模式与文化模式是相对应的。
  四、结构和表层形态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由文化所构成的,同时文化也决定这人类社会特定关系的构成,例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亲戚关系等。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了互补的关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社会关系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家庭、婚姻、房主的社会地位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建筑形式表现出来。外国学者列维觉得,可以通过建筑等具体化呈现出的外部投射去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宗法礼制之间所对应的联系,也表现出了建筑形态和当时的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就像故宫当中的太和殿,呈现出了11开间的建制,这是表現出当时社会地位最高级的做法,整个国家当中不会出现第二座与之相同建制的建筑,这也象征着封建时代皇帝的统治地位和统治阶级的关系,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当中,大门的形式标志着住宅主人再当时的社会地位,从气派的大门到朴素的如意门,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居住者的社会地位。
  建筑是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过程的外部投射,同时在社会制度与建筑形态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宇.简谈建筑美学——从一般建筑到建筑学建筑的飞跃[J].大众标准化,2020(4):64-65.
  [2]潘飞宇,孟聪龄.基于建筑审美的结构设计——以拱结构在建筑理论中的应用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29):98-101.
  [3]詹远,阮昊.建筑教学中的几何学实验 重新认识中国本土建筑学匠意[J].新美术,2019,40(8):65-75.
  [4]王贵祥.关于现当代建筑的理论与思考——从《建筑学的属性》到《中外近现代建筑引论》[J].建筑师,2018(6):81-89.
  [5]李慧希,尹航.从抽象的世界到经验的世界——现当代建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图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6):119-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8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