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西南地区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模式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研究以西南地区精准扶贫移民搬迁为视角,以贵州省桐梓县的混合安置模式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乌蒙山片区桐梓县的精准扶贫搬迁的基本情况。2019年7~9月间,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所调查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分别来自贵州省桐梓县22个乡镇,经整理统计后,发现搬迁过程中一是贫困户本身存在人口基数大、就业技能弱、文化水平低、参与度低等问题,二是搬迁过程也存在扶贫资金投入利用不当、项目后期缺乏管理、政策调整频繁、领导干部做表面功夫等问题。文章基于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以期为扶贫工作提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西南地区;移民搬迁;精准扶贫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西南地区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状态。为解决贫困问题,近些年国内学者关于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识别贫困方面,李淑芳(2018)提出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致使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方式方面,王静(2018)提出在搬迁方式上实施梯度搬迁。三是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方面,李开林、李玉洪(2018)提出应构建恰当的搬迁人员受益机制,为具备劳动能力的搬迁人员创造发展机会,而非直接进行利益输送。四是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落实政策方面,陆小磊(2016)提出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式引入企业公司进行市场化操作,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牵头引导,参照招投标的形式,选取项目承建包干公司,并在其中担任监理员的角色。五是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民生持续政策方面,王宏新、付甜等(2017)提出应加强对政府主导的成果进行科学性评估。
   总而言之,关于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已有一些定量的描述和理论研究,但基于移民搬迁来解决精准扶贫户的模式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的细化相关指標和扩大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以为推进精准扶贫户脱贫的提供切实可行的异地搬迁模式。
   二、搬迁情况现状调研分析
   本文于2019年7~9月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进行了调研,采用走访问卷调查,针对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无效问卷88份,有效问卷212份,调研对象来自于我国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22个乡镇。并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的实地调研情况,对该地的精准扶贫搬迁安置模式进行了梳理。
   (一)搬迁安置基本模式
   本次调研走访贵州省桐梓县的搬迁户发现,该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基本要求是要与安置地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岗位相符。该县实行的安置模式是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其中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安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城镇安置。依托城镇交通发达、商贸活跃、就业机会充足的优势,建设移民安置点,解决稳定就业进而实现稳定收入的搬迁对象。二是产业园区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稳定可靠的就业岗位需求,建设移民安置点,安置有劳动力的搬迁对象。三是旅游服务区安置。依托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能够提供可靠的旅游服务就业岗位的服务区建设移民安置点,安置有一定旅游服务从业条件的搬迁对象。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安置,都应本着有利于搬迁人员生活有保障和长远生计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和精准扶贫户自身条件来实施。城镇安置一定要根据安置地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和安置地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合理确定安置规模,确保贫困户搬迁后有事做、有钱赚、能脱贫。
   (二)扶贫户的基本现状
   1. 贫困户家庭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
   由调研数据可知,14.62%的受访者家庭人口为1~2人,55.66%的家庭人口数为3~5人,25.00%的家庭人口数是为6~7人,4.70%的家庭人口数为8~10人,而且这些家庭人口里均已老弱病残居多。并且根据调查的现场来看,贫困户中老夫残母幼子的家庭非常多,其中主要是因病致贫。
   在收入方面,由调研数据可知,58.02%的受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00元,完全依靠社会保障和农业补贴维持生活。33.49%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1200~2300元之间,这些是靠山吃山的人,主要靠务农为主,从山中找一些药材和稀缺食材出售来稳定生活。只有8.02%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处于2300~3200元,他们主要住在水源附近,可以通过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或养殖一些牲畜来挣钱。
   2. 贫困户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弱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些受访者除了年轻人,只有少部分人识字。而且他们绝大多数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很少主动参与培训等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的知识讲座。受访的贫困户在搬迁前,有57.55%的贫困户从事农业,有11.79%的贫困户在本地打工。但其中有32%的贫困户不仅在本地打工,也还在务农,且主要以务农为主。只有15.57%的贫困户外出打工,其外出打工的理由是因为家庭人口数量太多,土地太少,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
   而且,随着我国多年来的大力扶贫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许多惠农、便农、支农的扶贫活动,建立各种对口帮扶制度。大部分贫困群众都接受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如扶贫补贴等。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等靠要”的懒汉,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搬迁贫困户缺乏长期维持生活的技能,所以不少人搬迁后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因此对扶贫搬迁政策产生了负面看法,出现了部分搬迁群众搬迁后不愿主动工作而再次返贫的现象。
   (三)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
   1. 搬迁后贫困户收支不平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位于桐梓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我们调查发现,22.64%的精准扶贫家庭收入有提高,68.87%的民众家庭年均人收入无明显变化,8.02%的民众家庭年均人收入有所下降。而且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水平和以前差不多甚至略有下降,但支出水平远远大于搬迁前的支出水平。因为到了安置点后,大多数群众受到了文化水平低及年龄偏大,贫困户们仅靠十几天的培训时间来获得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不太现实。并且西南地区地理和经济环境较差,无法引进大量外来投资。所以现在大多数安置点的贫困户仍然处于无业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27.35%的搬迁群众希望能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2.99%的搬迁群众希望多开展知识讲座,3.85%的搬迁群众希望多宣传一下教育,65.81%的搬迁群众希望完善社会保障。    2. 扶贫搬迁满意度不够
   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各省市县政府重力开展扶贫工作,在时间上却又急促,所以不少地方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建房,建筑过程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并且安置房工程因时间原因等因素导致工程款提高,并且在这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安置地点成功引进其他资金合作,所以大多数安置点的扶贫资金较少。同时,扶贫工程上的很多补贴也未发放到精准扶贫安置户的手里,并且政府允诺的每人20平方的安置补偿也有缩水。调研走访中,还有好几户顶楼用户反映,房屋屋顶未做好防水措施,出现漏水等现象。
   根据调研数据,只有1.42%的搬迁群众对此次的搬迁工作是非常满意的,有55.96%的搬迁群众对此搬迁工作是满意的,13.68%的搬迁群众对搬迁工作的满意度是一般,25.00%的搬迁群众对此搬迁工作是不满意的,3.94%的搬迁群众是非常不满意的。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搬迁后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都不高,几乎靠国家的扶持生活;医疗保障也不强;治安情况也不太好;搬出搬迁地就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自给自足的优势;城市空气质量不如乡下;居住在城市边缘;缺乏就业渠道等。
   3. 项目后期缺乏管理
   因安置地的不同,因此每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的政策都有所不同。因此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政策认识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并且搬迁户因居住地和迁入地的不同导致帮扶人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帮扶人与帮扶对象从未见过面。所以,大多数帮扶对象搬迁后,28.61%人的搬迁户未见过帮扶人,只知道有帮扶人而不知帮扶人长啥样,71.69%的人见过帮扶人。甚至有61.54%的贫困户表示是因为帮扶人为了完成任务,才找帮扶对象照相和完成签字等任务,才见过帮扶人
   三、相对对策建议
   (一)扩展资金来源,形成地方特色
   资金是精准扶贫脱贫的一大制约因素,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搬迁人口补贴政策,但却有69.81%的人还未得补贴或根本不知道,因此现在政府的首要问题就是拓展资金来源,提高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能力,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从而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加快精准扶贫搬迁户的脱贫时间。虽搬迁户大多处于偏远地带,但大多数是气候条件优越、林业资源丰厚之地,因此可以回收搬迁户以前的土地、林业资源,将其以年限抵押给企业使土地山林等资产变现,再将变现资产进行集中理财成为定分期返还给搬迁户。可以利用西南地区的天然优势,创立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扶贫模式,也就是“旅游+扶贫”模式,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当地群众手里的存款以及土地资源,并将当地群众引入到当地的开发中。引进企业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带动当地的发展。
   (二)形成一户一策,进行指标量化考核
   在同一地区形成以帮扶人为小组的形式帮扶,在国家总政策下,形成帮扶人为领导的脱贫工作,总的来说就是帮扶人一户一户进入深入了解,针对性提出帮扶政策,使得每户的利益最大化。对搬迁扶贫项目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住房建设情况等,应按照国家已印发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监督考核方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方法》,制定相应监督考核制度,制定一系列的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将其考核成绩纳入年地方官员年终业绩考核之中。但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防止压力过大从而致使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错误,并从其中选取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户脱贫中脱的快、准的帮扶人,进行奖励。同时确保允诺给搬迁户的土地流转收入、拆房补贴、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及时足量足额兑现,确保易地扶贫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提高安置区话语权与自治能力
   政策执行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是由政策目标群众的感受决定的,所以在组织搬迁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群众的自愿性,并鼓励以工代政,将搬迁群众纳入到异地搬迁项目建设中来,让群众自愿的加入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同时利用宣告栏,让搬迁群众掌握政策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建设情况,及时将群众提供的意见交于当地政府与村民大会决策。
   四、结语
   为实现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我们不得不打赢,而易地扶贫给精准扶贫脱贫一个美好的前景。本文梳理了桐梓县的搬迁条件安置模式,搬迁人员的基本状况。因经济时间的影响,本文的各种原因及对策和建议并不完善,因此对其他地区的异地扶贫脱贫工作进行进一步考察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淑芳.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易地扶贫搬迁困境及出路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2]王静.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及政府精准扶贫策略分析——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分析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3]李开林,李玉洪.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
   [4]陆小磊.精准扶贫视阈下福州市造福工程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6.
   [5]王宏新,付甜,張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3).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911417SJ148)。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张璋为通讯作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6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