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农村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2005~2018年平凉市第一、二、三次产业及农村各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综合分析平凉市产业发展的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为平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农村主导产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第一,平凉市与全省第一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总量偏小,难以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增长相对缓慢,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规模小,规模效应不明显;第三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第二,从各产业内部潜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来看,平凉市苹果产业、肉牛产业、乡村旅游业、劳务输出产业,具备发展成为农村主导产业的潜力。
   关键词:农村主导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法;平凉市
   一、引言
   2003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农业和农村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村产业化成为衔接小农户生产与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本文通过对平凉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分析,了解农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同时综合各类因素对农村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并探索主导产业的合理性培育。通过找准农村主导产业,来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产业链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国内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现代化理论、农地就地现代化理论等经典理论的支撑下,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基准的理论;二是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方法;三是主导产业发展地位、对策等研究;四是农村主导产业研究的必要性、原则与基准,不同方法、不同区域层面探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动分析
   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甘肃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农业区域性综合开发、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培育支柱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逐步引导农业由传统型向市场化迈进。甘肃省产业政策以1992年和2000年作为两个分水岭,这两个阶段甘肃省的产业政策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调整。199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组织实施了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的“十条龙”建设,200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省域为指导、以县域为发展主体的发展模式在此以后真正开始实施,这将促进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18年平凉市GDP、第一、三产业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41.30%),而第二产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的强势拉动,工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18年,甘肃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1.2∶33.9∶54.9,平凉市的为22.2:26.3:51.5,平凉市相对于全省来说,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以资源性为主的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
   从1996~2018年相关数据可知,平凉市GDP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39.52亿元,这种总量的增加得益于国家的农业政策倾向和气候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比重从1996年的42.00%快速下降到2011年的21.00%,2012~2016年出现短暂的上升后,2017年比重达到最低为19.20%,2018年又上升到22.20%;第二产业比重从1996年的25.00%快速增长到2011年48.00%,但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18年达到26.30%,这可能是由于1995年以来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同时伴随着开发型工业逐渐凸起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1996~2011年几乎没有增长,甚至略有下降,从37.60%降至31.27%,2012年又开始较快增长,到2018年比重增加到51.5%,其中2017年达到最高为53.50%。三产比重超过二产25.2%,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5.3%,拉动经济增长2.4%,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最主要“推进器”。这也反映了平凉市经济结构存在的偏差,农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有一定增长,而工业比重基本上没有增加。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基本模型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平凉市农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所选取的数据主要反映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值(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值中重点产业部门。
   在数据收集中,综合考虑来源的公开性、权威性。本研究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主要来自《甘肃统计年鉴(2006~2018年)》、《平凉市统计年鉴(2006~2018年)》及甘肃省统计局农村处提供的2018年相关数据。对于个别年份缺失的数据,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处理。
   (二)基本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国内外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当中被广泛使用。分析法是将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以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偏离分量Nij(Nij=b×Rj)、结构偏离分量Pij(Pij=(bij,0-b)×R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Dij=bij,0×(rij-Rj))三部分,其中:
   rij=;(i,j=1,2,…,n)(1)
   Rj=;(i,j=1,2,…,n)  (2)
   b=;(i,j=1,2,…,n)(3)
   式中,b、b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年和终期年的经济规模;b、b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基期年和终期年的规模;t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B0表示标准区域在基期年的經济规模;b、Bj,t表示标准区域基期年和终期年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Rj为标准区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b是以标准区域各个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为标准,将区域i各产业部门的规模标准化的数值。    四、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总体评价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通过对平凉市2005~2018年GDP和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出数据,进一步分析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份额分量来看,平凉市三次产业数值为正,说明均为增长性部门;从竞争力分量来看,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8.53,即第一产业与全省相比具有竞争优势,而第二、三产业没有竞争优势。
   (二)对农村产业的评价
   1.第一产业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农村第一产业各个部门的份额分量Nij都大于0,表明平凉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都属于增长性的部门;结构偏离分量Pij除渔业外均为负数,表明第一产业各部门的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第一产业中林业、渔业的竞争偏离分量Dij小于0,表明平凉市林业、渔业在产业结构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对于经济增长的服务不足;在2005~2018年,平凉市第一产业中农业、牧业经济增长量Gij大于0,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竞争力较强。
   2. 第二产业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农村第二产业各个部门的份额分量Nij都大于0,表明平凉市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都属于增长性的部门;结构偏离分量Pij均为负数,表明第二产业各部门的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的竞争偏离分量Dij小于0,表明平凉市在第二产业中不具有竞争优势。
   3. 第三产业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农村第三产业各个部门的份额分量Nij都大于0,表明平凉市第三产业都属于增长性的部门;结构偏离分量Pij均为负数,表明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第三产业中乡村旅游业的Dij大于0,表明在平凉市第三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三)农村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由图1所知,平凉市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第一、四象限,其中产业1(农业)、产业3(牧业)、产业8(乡村旅游业)均分布在第一象限,具备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及竞争力分量均较大的部门,即在产業优势分析图和偏离分量图中均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作为未来可能的主导产业。劳务产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没有绘制出农村产业优势分析和产业偏离分量图,但从发展前景看,发展趋势好且发展潜力较大,应该是平凉市发展的优势产业。依据《平凉市贯彻落实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
   重点开发区:崆峒、泾川、华亭3县(区)为省重点开发区域,平凉工业园区为市重点开发区域,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支撑,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
   农产品主产区:灵台县、崇信县为省限制开发区域和陇东农产品主产区域。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劳务输出产业。
   重点生态功能区:庄浪县、静宁县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县,属于国家、省限制开发区域——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苹果产业、红色旅游以及建设集经济、养生、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设施果园,带动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2005~2018年,平凉市与全省第一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总量偏小,难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增长相对缓慢,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规模小,带动力差,规模效应不明显;第三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选择出来的潜在主导产业,并非研究区最终的主导产业。还需要参考产业关联度、区位商、技术水平等其他因素,在综合评价各种指标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最终的主导产业。崆峒、泾川、华亭3县(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灵台县、崇信县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劳务输出产业;庄浪县、静宁县重点发展苹果产业、红色旅游以及建设集经济、养生、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设施果园,带动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基础上建立相关的企业,引导小规模生产经营,使企业和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积累共有的利益机制,保证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二是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水平。争取将苹果、中药材、肉牛肉羊等列入中央险种。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省级财政补贴实行地区差异化标准,减轻贫困地区市县财政配套压力;三是选准特色产业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更加重视发挥村落熟人社会关系和互助传统;要提供家庭经营适应性的技术支持;要通过组建规范运行的农民合作社;四是加大主导产业市场监管力度。建立苹果、肉牛等产业市场监管专业队伍,维护平凉市主导产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何景明,卢旭.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3]魏敏,李国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个关于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案例[J].科学学研究,2004(01).
   [4]茹少峰,田真.基于DEA模型的陕西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5]涂涛涛,马强.资源约束与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于垂直联系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2(06).
   [6]黄燕.主导产业:基本理论、现实偏差及近期发展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04).
   [7]张辉.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主导产业驱动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2(11).
   [8]徐赟、李善同.中国主导产业的变化与技术升级——基于列昂惕夫天机图分析的拓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7).
   [9]肖尧.就地现代化视角下山区农村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农民需求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2016(06).
   [10]高新才,杨兴辉.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偏离份额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05).
   [12]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等.基于SSM的伊犁河流域主导产业选择定量化研究[J].山地学报,2010(02).
   [13]平凉市贯彻落实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EB/OL].平凉市政府网,2018-10-12.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4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