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效果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基尼系数却连续多次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多征税、对低收入人群少征税或是不征税,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现从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问题、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效果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对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效果的未来研究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收入调节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10-0086-03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作为一种直接税,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的主要税种之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开启了个人所得税的探索之路。经过多次改革,现如今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为我国的财政收入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是个人所得税的两大主要职能,然而,国内学者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问题各执己见,始终未达成统一。关于个人所得税中调节功能作用的发挥,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的背景下,找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以近十几年来国内期刊所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对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问题以及通过实证得出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效果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并加以分析,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效果的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探讨。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可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基本职能:一是为国家提供经济收入,二是调节收入差距。那么,在这两大职能中,个人所得税的主要职能是哪一个,其功能定位应落在何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持“收入论”的观点,认为个人所得税应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职能;有的学者则持“调节论”的观点,赞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应定位于调节收入分配,认为这符合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情况。
   (一)“收入论”观点
   个人所得税发源于英国,其前身为“三步合成捐”,最初开征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战争所需要的军需,从而增加政府收入,随后才逐渐演变成如今为我们所熟知的个人所得税。税收作为国家强制征收的一种手段,其最基本的职能便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刘尚希和应亚珍(2003)指出税收的两种职能不是并列关系,而应该有主次之分,其中财政收入才是税收的基本职能。在累进税制下过分夸大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既可能造成效率损失,又无助于公平的实现,应实行比例税率;随后刘尚希和应亚珍(2004)在发表的文章中再一次强调,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情况出发,强调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功能都是合理而明智的选择;张玉霞和赵惠(2006)将中国与西方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地位、税收模式等多个方面与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差异,得出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还不足以达到“罗宾汉税”的结论,应坚持以筹集财政收入为主,逐步增强调节功能的发展思路;赵海涛(2007)则从逻辑和外国实践两个角度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进行分析,认为收入功能与调节功能二者应具有主次之分,前者是基本的,而后者是派生的,指出在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其收入功能的第一性;田翠(2011)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由于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尚未发挥足够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更多的关注其增加政府收入的功能,从而使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刘彬(2012)对个人所得税两个基本职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是个人所得税存在的基础,也是个人所得税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没有财政功能调节功能就无从谈起。同时,个人所得税财政功能的强弱,即其参与收入再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功能的发挥。
   (二)“调节论”观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以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这一问题最为严峻。为缩小贫富差距、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贾敬全(2005)、董再平(2005)、门莹(2010)和刘萍(2014)等多位学者一致认为,基于我国居民个人收入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为缓解这一现状,应更加重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对不同人群的收入以税收的形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刘丽坚(2006)在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作用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时发现,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个人所得税的定位主要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同时兼顾筹集财政收入;黄国龙(2008)基于我国收入差距问题较为严重、而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淡化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功能和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情况,强调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其次再考虑财政收入功能;王静(2009)借鉴了英国的经验,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我国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指出我国个人所得税成为主体税种的条件不成熟,应将其定位于辅助税种,以调节为主;彭福东、周鋈其和杨海金(2011)则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立法本意、个人所得税对财政收入所做的贡献、个人所得税的性质以及我国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迅速四个方面考虑,認为个人所得税的优先功能应定位于调节收入分配;施正文(2012)在讨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时指出,为了解决在分配领域中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的问题,应侧重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三)“二者兼有论”观点
   除了以上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功能与调节功能主次之争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无需执意在这两个功能之间争一个高下,个人所得税应收入与调节功能并重,同时兼顾两种职能(王禾和梁军,1999)。王金梁(2003)认为个人所得税应收入和调节并举,既要能为政府增加收入,又要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加以调节,缩小差距;席卫群(2009)则指出,个人所得税的两大功能没有先后之分,两个都需要重视,可以采用并立型的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模式。
   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至今,除了两大基本功能之外,已经衍生出了诸如稳定社会经济、调节城镇居民消费等其他职能,但不可否认增加财政和调节收入仍是个人所得税最基本的两大功能。一个国家税种的功能要如何定位、各种职能的发挥应以什么为主是改革和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决定着该税种的纳税人、课税对象和模式、税率设计以及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问题,功能定位的侧重方向不同,在运行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增加财政或是调节收入的职能应以哪个为主的问题,应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发展背景来看。纵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其功能定位经历了从重财政收入向重调节收入差距的转变过程,个人所得税开征初期正值我国积贫积弱、大力发展经济的时期,因此,最初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应定位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此来促进全国经济的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收入差距却不断拉大。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成为我国有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而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通过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甚至不征税,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应更加注重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
   三、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效果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趋严峻,减小收入差距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关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對其调节效果的发挥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得到了不同的结果: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不但未能调节收入差距,反而产生一种“逆调节”的作用;部分学者则通过研究表明个人所得税能够发挥调节收入的正向作用;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了个人所得税虽然能够发挥出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其产生的调节作用效果微弱。
   (一)逆向调节效果
   杨力(2002)在研究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效果时,将我国城镇居民税前、税后的收入加以比较分析,实证表明了税后收入的基尼系数反而更大,个人所得税不仅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而是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刘尚希和应亚珍(2003)指出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下所设计的超额九级累进税率,不但没有发挥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反而发挥的是一种“逆调节”功能;程莹和吴建(2012)利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个人所得税三大职能在不同地区的发挥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普遍未发挥出作用,甚至出现了逆向调节效果;胡文骏(2017)通过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作用与非货币性收入多少密切相关。相同收入水平的纳税人由于非货币性收入的差异导致了所缴纳的税款不同,这使得个人所得税的逆向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王钰、田志伟和王再堂(2019)将关注点放在2018年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从免征额、税率级距和专项附加扣除这三个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本次改革降低了我国居民的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一步恶化。
   (二)正向调节效果
   王亚芬等(2007)通过计算我国城镇居民税收前后不同时间的基尼系数、各个收入阶层的平均税率等多个角度的数据,发现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虽然严重,但自2002年以来个人所得税发展逐渐发挥其调节收入的积极作用;张世伟和万相昱(2008)研究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吉林省的影响,通过获取该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从收入调整、收入时化和税收制度的变化对个体收入状态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相关估算,结果表明了该制度能够基本实现“扩中保低”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目标,对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何立新等(2013)对2002-2011年间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调节收入差距以及不同地区个人所得税再分配调节效果的发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正不断增强,且东部地区的再分配效应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梁俊娇和何晓(2014)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了个人所得税能够较好地发挥调节作用,其中对经营性收入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高亚军(2015)则进一步指出,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弱正向调节效果
   部分学者认为,虽然个人所得税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十分微弱。万莹(2011)在分析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再分配效应时,从税制的累进程度以及平均税率两个角度入手,发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调节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其中,平均税率过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与石子印和张燕红(2012)两位学者的结论一致;黄凤羽和王一如(2012)从宏观层面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研究,从总量和结构这两方面论证发现,整体而言,个人所得税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仅为百分之一左右,其对收入分配的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杨玉萍(2014)从收入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结构逐渐多元化,即使个人所得税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调节效果,但对于不同类型收入的调节作用效果不高,尤其是对于财产性收入;冉美丽(2014)将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调节方面发挥的效果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其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微弱;贾榕泉和杨爱华(2015)研究近十年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分配效应,收集各个年度的居民收入与个人所得税支出数据,通过个人所得税前后基尼系数计算出历年MT指标,得出个人所得税具有较弱的累进性的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分配;陈建东、夏太彪和李江(2016)研究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问题,以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例,将现阶段个人所得税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与级距设定与文献中提及其他三种加以比较,研究表明在这四种设定下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有限。    四、未来研究展望
   我国个人所得税从1980开征至今,期间共经历了七次的改革和修正。2019年1月1日,最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开始正式实施,对于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十几年来,个人所得税一直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而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一是进行实证研究时,税前收入的指标选取问题;二是学者们对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调节效应研究的角度及选取样本的差异。对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果的实证分析,最关键还是要有相关的数据支撑。因此,要重视收集数据,拓展用于研究的数据来源。若是研究者得到数据的情况不一,使用的数据也不统一,就無法系统全面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我国应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供研究使用,对于研究中指标的选取与测算也应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敬宾.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2] 刘 彬.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和调节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3] 冉美丽.演进视角下中美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比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4] 万相昱.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改进的微观模拟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8).
  [5] 曹桂全.我国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3(24).
  [6] 岳树民,刘新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与改革[J].国际税收,2018(7).
  [7] 冯曦明.从公平视角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J].财会研究,2009(5).
  [8] 胡文骏.个人所得税、非货币性收入差异与收入分配[J].统计研究,2017(8).
  [9] 胡文骏.中国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收入分配的PVAR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
  [10] 万 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J].改革,2011(3).
  [11] 石子印,张燕红.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与再分配效应——以湖北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2(3).
  [责任编辑:庞 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4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