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时空格局及市民化水平测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桂平 王优 靳欣

  摘 要: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1%抽樣调查数据,对河北省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的时空格局和市民化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5年市民化需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以设区市市区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市民化需求人口较高的区域沿燕山—太行山和京九、京广、石德铁路分布的趋势;河北省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较低,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和县的市民化水平依次递减,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沿海率先发展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市民化水平呈递减趋势;经济状况和社会融入等因素对市民化水平影响显著。
  关键词:市民化需求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市民化水平
  流动人口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指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消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本文中的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同,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口(不含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2];流动人口指流入人口,将在流入地有明确定居意愿的流入人口设定为市民化需求人口[3]。
  闫东升等研究了中国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发现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表现为东西部高于中部,区域差异明显[3];刘锐等指出,全国待市民化人口每年新增1 510万,东部沿海地区需求人口规模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4];刘于琪等研究了中国城市市民化意愿,发现城市新移民总体上呈现较强的市民化意愿,投资型、智力型、劳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依次降低[5];苏丽峰提出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不大[6];王桂新等从5个维度考察了市民化水平,其中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融合、心理认同、政治参与的市民化水平逐渐降低,这主要是由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治生态决定的[7];张心洁等认为,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较大,也是未来提高我国市民化水平的切入点和关键点[8]。上述研究多关注单一时间节点的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及市民化水平,基于时空演变的研究相对欠缺,对不同区域定居意愿的差异考虑较少。本文在考虑不同地区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差异的基础上,在县域尺度刻画2010—2015年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时空演变格局,并对不同区域的市民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为推进河北省各地区需求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利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河北省1%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流动人口规模;由于定居意愿数据的不连续性,采用2012年、2017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计算2010年、2015年的定居意愿数据;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市民化水平测度。
  为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以2015年合并市辖区后的分县(市、区)行政区划底图为参照,对应校正2010年的行政区划底图和统计数据。
  (二)研究方法
  1.市民化需求人口测度方法。利用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来表示市民化需求人口:
  2.模糊综合评价法。由于反映市民化水平的诸多指标中不乏主观性指标,并且难以进行准确的定距度量,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测度。
  (1)选取隶属函数。假设x表示市民化需求人口市民化状况的第i个功能性活动集合,xij表示第i个功能性活动集合的第j个指标,则:
  (2)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某个指标的熵值越小,说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其权重越大;反之亦然[9]。
  (3)市民化水平测算。公式如下:
  式中,Z代表市民化水平,m为指标数量,μz(xij)为第i个功能性活动集合的第j个指标的隶属度,wij表示第i个功能性活动集合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
  二、市民化需求人口时空格局演变规律
  已有研究表明,行政等级的高低、人口规模的大小、功能定位的不同都会导致区域间资源分配差异,进而带来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不同。本文将河北省分为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县3种类型[10],并划分四个功能区,即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其中,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包括廊坊市和保定市全域,沿海率先发展区包括秦皇岛市、唐山市和沧州市全域,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包括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全域[11],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包括石家庄市、衡水市、邢台市和邯郸市全域。基于2012年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对河北省分类型、分功能区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进行差异化设定[12~14]。
  根据公式(1),计算2010年、2015年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并将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分为5个等级:0—1.50为低水平,1.51—3.00为较低水平,3.01—5.00为一般水平,5.01—9.00为较高水平,大于9为高水平。各类型区和功能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状况(见表1)。
  (一)2010年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格局
  就全省而言,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高值区沿燕山—太行山分布、以设区市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低值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由于河北省西北部及山区多为人口净流出地,常住人口数量较少,流入人口的定居意愿较高,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相对较高;设区市市区以其经济水平高、发展机会多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等优势吸引大量流入人口,且定居意愿相对较高,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较周围县(市)高,形成“中间高—外围低”的圈层结构。
  分类型区来看,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和县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依次递减。11个设区市市区中除邯郸市属于一般水平外,其余设区市市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均为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其中张家口市、秦皇岛市、保定市、承德市、石家庄市、廊坊市、邢台市和沧州市8个市区属于高水平,唐山市和衡水市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县级市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处于一般水平及以下,仅三河市属于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高值区,高碑店市、涿州市、黄骅市和武安市处于较高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和较低水平的县级市各占35%。大部分县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和低水平区,仅张北县位于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高值区,一成左右的县为较高水平,近两成的县处于一般水平,四成左右为较低水平,三成位于低值区。   分功能区来看,冀西北生态涵养区、沿海率先发展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和冀中南功能拓展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依次递减。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最高,三种类型的行政区域中约六成位于较高水平和高水平区域,其中张承两市的市区为高值区,张家口市域大部分地区处于较高水平,承德市域多数地区处于一般水平,区域内无低值区。其次是沿海率先发展区,除了秦皇岛市、沧州市、唐山市3个市区处于高水平、较高水平以外,唐山市域多为一般水平或较低水平,秦皇岛市域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水平,沧州市域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形成了包括沧县—献县、吴桥—东光、盐山—孟村回族自治县等片区的低值区。在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廊坊市市区、保定市市区和紧邻京津的三河市属于高值区,廊坊市域多数区域处于一般水平,保定市域一半以上的区域位于低值区,形成了顺平、唐县、曲阳等10个县域集中连片的低值区,片状特征明显。冀中南功能拓展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最低,仅石家庄市市区和邢台市市区属高值区,区域北部及西部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相对较高,低值区大片集中在东南部,包括武邑—阜城片区、柏乡—隆尧—巨鹿—广宗—威县—临西片区和曲周—广平—大名片区。
  (二)2015年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格局
  全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整体呈现出北部高中南部低、设区市市区突出,高值区沿燕山—太行山山区呈弧状分布,沿京广、京九、石德铁路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铁路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增强了其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经济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并定居,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较大。
  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和县三种类型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仍呈递减趋势。11个设区市市区中,仅邯郸市处于一般水平,其余设区市市区均为高水平和较高水平,这和2010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廊坊市因紧邻京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流入人口,其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跃居首位;衡水市以其教育资源优势吸引大量人口携子女流入,其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次之。六成县级市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处于较高及以上水平,其中三河市、晋州市、冀州市和黄骅市跻身高值区。在所有县中,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处于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的占比分别为21.05%、21.05%、19.30%、21.93%和16.67%,分布较为均衡,其中乐亭县和安新县凭借其产业优势吸引了大量流入人口,且定居意愿较高,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最大。
  分功能区来看,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最大,仅涿鹿县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区域均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其次是沿海率先发展区,秦皇岛和唐山市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较高,除滦县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区域均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沧州市仅市区和黄骅市为高值区,多数区域处于低水平或较低水平,其中河间市—青县、吴桥—东光和孟村回族自治县仍是低值连片区。在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廊坊市域中南部及保定市域中部地区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较低。冀中南功能拓展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最低,其中邢台市大部分区域处于低水平或较低水平,形成整个区域中的“塌陷区”;石家庄市域南部、衡水市域南部及邯郸市域中部存在少量低值区。
  (三)2010—2015年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1.全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显著提高,高值区大幅增多,低值区大量减少,连片低值区趋于消失。燕山—太行山区域和京广、京九、石德铁路线沿线地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明显增大,保定、邢台和邯郸市域内的低值区显著减少,经济发展快、区位条件好的县市增长更为明显,其中设区市市区周边、京津周边的县市增长最快,体现出区域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国家战略对市民化需求人口的空间格局具有重大影响。
  2.设区市市区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仍维持高值状态,但增长的速度趋于放缓,县级市和县增长迅速,连绵化趋势明显。近一半设区市市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上升,其中衡水市和廊坊市的提升幅度最大,保定市、沧州市和邢台市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下降。县级市、县的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显著提高,八成左右的县级市和县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增大,且增长迅猛,高值区明显增多,并呈连绵化趋势。
  3.全省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大体上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由集中在设区市市区逐步向县级市、县扩散,呈现出相对分散和均衡化趋势,距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市区和铁路交通线越远,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越低。
  三、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测度与结果分析
  (一)指标选取
  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经济狀况、受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政治权利和社会融入6个功能性活动的16个变量,构建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描述(如表2所示)。
  (二)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测度了河北省全省、不同类型区、不同功能区的市民化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结果显示,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为47.30%,市民化水平较低,这和其他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分类型区来看,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县呈递减趋势,分别为49.04%、47.87%、46.94%;分功能区来看,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沿海率先发展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依次呈递减趋势,分别为48.54%、47.99%、45.31%、44.08%。
  从全省来看,经济状况、社会融入对市民化水平贡献较大,政治权利状况得分最低。6个功能性活动中,经济状况、社会融入、医疗水平、社会保障、受教育水平、政治权利的得分依次降低。具体来看,经济状况对市民化水平影响最大,绝大部分市民化需求人口是通过在城市中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逐渐积累在城市居住、生活、发展的资本,最终实现与当地市民的融合,可以说,较高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推进个人市民化进程[15]。其次为社会融入,需求人口喜欢现居住地,愿意融入现居住地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认为自己已经是本地人,自我心理认同度较高,有助于提高市民化水平。政治权利方面得分很低,这是因为市民化需求人口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性差,缺乏参与当地活动的机会和热情,拉低了市民化水平。   设区市市区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较高,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县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最低,住房性质和社会融入方面得分较高,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对市民化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县市民化需求人口以近距离流动为主,语言及生活习俗的相似性使其融入本地的意愿及自我心理认同度较高,社会融入水平较高,对推进市民化有重要意义。
  分功能区来看,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住房状况和社会保障得分较高,沿海率先发展区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突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较高,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在大部分指标上都表现一般。
  四、结论与建议
  2010—2015年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显著增加,高水平区大幅增多,低水平区大量减少。市民化需求人口由集中在设区市市区逐步向县级市、县扩散,呈现出相对分散和均衡化趋势。以设区市市区为核心的“中间高—外围低”圈层结构特征明显,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较高的地区沿燕山—太行山山区和京九、京广、石德铁路交通线分布,大体上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距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和铁路交通线越远,市民化需求人口指数越低。
  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市民化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明显,在表征市民化水平的6项功能性活动中,经济状况、社会融入对市民化水平贡献较大,政治权利贡献最小。设区市市区的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较高,县在社会融入方面更有优势。
  研究结果对河北省市民化需求人口市民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首先,人口流动进一步放大了区域发展差异,市民化需求人口在不同等级城市和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选择偏好,提高了经济实力较强、区位较好地区的人口集聚能力,对市民化需求人口空间格局的重构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河北省应基于不同等级城市、不同区域特点分类实施、因地制宜,有序推动市民化需求人口市民化进程。11个设区市应积极推动制度改革,将流动人口纳入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内,并注意引导流动人口合理布局,以应对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房价上涨过快等社会问题;广大县(市)应大力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收入水平,为市民化需求人口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并获得具有竞争性的劳动报酬,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能力。顺应当前县(市)市民化需求人口迅猛发展的势头,大力推进市民化成本低、成效好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河北省市民化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婧,李裕瑞.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J].地理学报,2016,(4):621-636.
  [2]  张展新,杨思思.流动人口研究中的概念、数据及议题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6,(6):102-112.
  [3]  闫东升,杨槿.中国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7,(10).
  [4]  刘锐,曹广忠.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6):748-755.
  [5]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4,(7):780-787.
  [6]  苏丽峰.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7,(2):12-24.
  [7]  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3-23.
  [8]  张心洁,周绿林,曾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6,(10):37-49.
  [9]  张平平,李红卫.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旅游竞争测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55.
  [10]  王琦.實用模糊数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01-105.
  [11]  朱婉莹,赵伟宏,汪明峰.城中村拆迁与外来人口居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联明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8,(4):26-32.
  [12]  林李月,朱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2012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地理学报,2016,(10):1696-1709.
  [13]  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12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4):19-32.
  [14]  肖艳平.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大样本问卷调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5]  Feng D,Ji L,Xu L.Effect of subjective economic status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farmers and non-farmers of rural China[J].Australian Journal of Rural Health,2015,(4):215-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82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