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基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乐而不知疲倦。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兴趣有关。所以孔子主张乐学,倡导愉快教学。“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字词,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语法,很容易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教师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唤起学生的求知识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创新
   “千创新万创新,学生创新是根本;千条理万条理,学生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看你是否抓住它,让学生享用它,实现和学生分享它。课堂上,老师要注意保护这些创新的火花。或用赞美的语言,或用鼓励的眼神,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成为真正自由宽松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常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鼓励提问、质疑
   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对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到了的知识,而是可以看到在学习过程中沿途瑰丽多姿的迷人风采,而是获得知识后的成功感觉。
   (三)科学的评价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热情激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指责,更不能把它们说的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肯定其合理之外,以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欲。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心理学认为,创造潜力较强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常常不合常规,处事常嬉戏的态度。这类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平时好出“鬼点子”,喜欢提“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有新的发现。对于这些思维异常,行为越“规”的学生,不要指责,要善于启发,给这些学生以特别关照,让他们有展露才华的机会。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是脑的老师。”而实践活动则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乐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的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种活动,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四、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到的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76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