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优势。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远大的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引发学生去探究。导得好,学得实,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主动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在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学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的形成、不死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些有关的浮力实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和物理教师的实验辅助,使这堂课增色不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初中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既能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又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可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地域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事;也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也可安排学生续写、扩写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别审美能力。
  
  二、引导质疑,产生创新萌芽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上有示例作用,要进行分析、借鉴和运用。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这是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们贪婪、自私、冷酷、虚伪又爱慕虚荣。有着一副又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作者让于勒三度起落沉浮(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于勒身世变化三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三次。前后对比强烈,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出来,或趋之唯恐不及,或避之唯恐不远,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篇课文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了,每当课上分析人物形象时,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总是被贴上“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精明、刻薄、泼辣”等一连串的贬义标签,其实克拉丽丝也应该得到同情,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苦命人。我在本文教学总结时,却一反常规,要求学生找找、说说克拉丽丝的“亮点”,让学生写成一段话,评价克拉丽丝形象。有学生说她很会持家过日子;有的说她有母爱,为子女着想有方――学生思维被激活,虽有肤浅、怪异的文段,但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其精美的文句、有力度的议论,让我耳目一新。
  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上课随时质疑,让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好能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挖掘教材,对教参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理由”“谈谈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产生创新萌芽。
  三、调控课堂氛围,培育创新意识。
  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同理,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以生为本,讲究方法艺术。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被动的思考、作业,完成规定动作。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燃烧出创新的火花来。
  首先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专注于你所教语文科的学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表述自己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会水到渠成,会生机无限。
  
  四、采取激励评价,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正所谓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名上进、合格的学生。
  学生的作业是他们学习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适时开展书法展示、征文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5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