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秋俊

  [摘 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系,以期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10-02
  
   高校体育场馆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运动锻炼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增强高校师生的体质,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因此,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让这些场地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已成了目前高校体育竞争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国内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其中重点本科院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2所。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具有很明确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等,这一点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很难走出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性和福利性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支和维护费用昂贵,加上一般高校用于体育设施与管理的资金又十分紧缺,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是公益性的;另一方面,其管理手段又必须走多样化,尤其是市场化的道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或多或少都实行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完全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模式几乎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体育部门管理的模式、租赁承包模式以及全物业管理模式等,在这中间,又以体育部门向学校集体承包较为多见。在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旧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已逐渐被打破,旧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局面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在一定的时期内表现得很突出,这就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不能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顺利发展。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面临改革的严峻现实。探索更为完善的新模式,使之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适应,使高校体育场馆健康良性发展,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学校)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对我国高校乃至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系
  我们立足于与学校总体改革发展同步,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对比和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2.2.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高等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理念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职能部门的潜力,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对场馆的经营重新进行思考,要打破陈旧的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应在宏观上分析研究,对场馆的经营起导向作用,要放权让有关管理部门大胆经营,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理顺学校有关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经济关系,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继续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根本前提。
  
  2.2.2 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体育的社会化与产业化,是中国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两大基本目标。我们要加速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体育市场,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大学生和教职工中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消费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及周围社区居民个人进行体育消费,改变体育消费福利化的状况,提高体育商业化的程度,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择优举办一些具有示范性的重大体育竞赛活动,而将具有的娱乐性、休闲性、健身性特征的体育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推向市场,实现部分的企业化、民营化、社会化与市场化。调整和规范学校与体育场馆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彻底改革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制度,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总之,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潜力很大,内部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外部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应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2.2.3 倡导物业管理方式
  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精心的维修养护,对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设备、内外环境、安全等实行统一的全方位的管理。这种崭新的场馆管理模式是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它要求物业管理与体育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物业部门负责维修、卫生、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工作等,体育部门的教师属专业技术人才,负责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承接校外大型比赛,并且设置专门财务管理人员,按劳取酬,从而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校场馆资源,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营平台。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物业管理,不仅可以改善高校体育场馆的整体环境质量,延长体育场馆及其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
  
  2.2.4 拓宽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的范围
  拓宽有偿服务范围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发展方向,它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不少学校在建设初期因缺乏和体育部门积极配合,所以建成后的不少场馆存在着设施上的不健全和管理上的不方便。通过有偿服务,专人管理,可以将自由式开放的场地重新规划、适度封闭

以便于管理和维护,将对学校体育硬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采用有偿服务后,不但第七、第八节课可以开放,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都可以开放;不但对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人员进行开放,不仅提高了场地使用率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另外,通过有偿服务后,我们还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仅起到一个值班人员的作用,而且能够维护体育场馆,维修体育器材,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来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
  
  2.2.5 发挥体育无形资产的优势,拓展经营项目
  不同体育项目的培训,是学校体育产业经营项目的主体内容。高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懂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业务的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体育界有名的专家、教授,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名人效应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是有很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在高校体育馆的经营开发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高校专业人才多、学科面广的优势,必要时也可有针对性地送出去或请进来,加强与社会体育各界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为更好地开发经营项目和体育市场服务。
  
  3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采取完全市场化模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应该是一种发展方向,要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系。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应多元化,建立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方举办体育事业的新格局,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场馆的问题上,并不是主观地、机械地照搬,而应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学校的特点和场馆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尊重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以学校有关部门的有力监管作为前提,以杜绝其唯利是图,忽视高校体育场馆基本功能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高校体育场馆充分发挥作用并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4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