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猪肉产业及其贸易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静 涂江华

  [摘 要]我国是全球第一猪肉生产大国,但在猪肉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在国际猪肉出口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非常小,且在2007年出现了国内猪肉价格的异常上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猪肉产业及其贸易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我国猪肉产业良性发展和提高我国猪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猪肉产业;贸易;特征;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18-02
  
  1 我国猪肉产业特征
  
  1.1 产业布局
  就产业布局而言,生猪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受光、热、水、土、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此外还受饲料资源、环境保护、饲养技术和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国外生猪生产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的区域性特征明显。1978年以前,我国生猪生产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区两大基地以及东北区、三大直辖市和华南区三大短缺区。1978年后,我国生猪生产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逐步向饲料粮产地转移,生猪饲养基地从沿海向内地、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四川是全国第一猪肉生产大省,2004年达到480万吨,占全国猪肉产量的10.21%,其次是湖南、河南、山东,产量分别为429.12万吨、410.52万吨、346.42万吨,所占比重为9.13%、8.73%、7.37%。
  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生猪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地区实现就地转化,增加农民收入。但该变化在利于区域优势发挥的同时,增加了整个猪肉供应链中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此外,若不能突破条块分割体制和地区封锁,还可能会引起市场供求波动。
  
  1.2 生产组织
  我国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我国生猪饲养方式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但家庭分散饲养仍然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主导模式,出栏生猪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此外,我国生猪生产缺乏强有力的协会等中介组织,对各地分散的猪肉生产者进行组织、整合、协调、管理和控制。
  
  1.3 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方面,自197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完整的价格周期波动,在卖猪难、猪肉价格下跌和买猪难、猪肉价格上涨间循环进行。目前我国猪肉价格正处于从2004年猪肉下跌后的高价位期,价格是2006年6月最低价的2倍。由于生猪养殖期长,养猪户根据当期市场行情来进行下一期的生产决策,因此养猪户在猪肉价格高涨期扩大养殖后往往并不能得到计划中的那部分收益。又因为我国猪肉供应链中各环节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养猪户往往在整个供应链中承担最大风险,但获利却只占到1%,99%的利益由运输商、屠宰场和猪肉零售商分享,这往往加重了猪肉供给的不稳定性。
  此外我国猪肉市场上不同品种与饲养方式生产出来的猪肉,都按同一个价格来售卖。市场逐利下饲养周期短、成本低、出肉率高但口感和风味差的猪肉占据市场,而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出肉率低但口感和风味好的猪肉逐渐退出市场,使得我国猪肉产业出现“劣猪驱逐良猪”现象,越来越多的地方优良猪种开始萎缩甚至消失,而国内消费者则抱怨猪肉口感与风味越来越差。
  
  1.4 政策和环保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猪肉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均猪肉占有量从12.5千克提高到39.6千克,但走的是粗放型增长模式。在数量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与法规,主要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则》、《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猪肉》等。
  环保已是国内外生猪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生猪饲养产生的粪便、污水、气味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是世界各国养猪业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我国在一些地区推广的“养养结合法”、“养种结合法”、“养种养结合法”等生态养殖模式及养猪小区模式,对提高生猪质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环保意识差、污水随意排放、治理比例小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猪肉贸易特征
  
  从猪肉国际贸易来看,生猪及猪肉产品国际贸易量相对较少,发达国家出口比例较高,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加拿大和美国。中国作为猪肉第一生产国虽然产量约占全球的50%,但一直只是少量的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20世纪末期中国猪肉出口曾经出现过下降趋势,在1999年达到最低点11.11万吨。近年来中国猪肉出口开始上升,在2006年达到41.93万吨,占产量的0.08%。中国生猪主要以内销为主,从外销比例来看,我国的台湾地区是世界生猪外销比例较高的地区之一,其生猪的外销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中国生猪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是中国猪肉消费以口味为重,与欧美发达市场消费偏好不一致,同时中国猪肉品质不高,在不能进入欧美市场的同时,也难以进入周边膳食结构类似的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国猪肉进口基本上是递增的态势,尤其是1998年进口量急剧增加。并且我国猪肉进出口与大多农产品的情况类似,都是出口产品价格很低,但同时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很高。
  
  3 促进我国猪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建立不同规模形式的养猪小区,改变农户散养给猪肉质量带来的难以统一和难以追溯的问题。同时要在养猪小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养猪协会,组织和协调生猪的生产和销售。
  (2)加强生猪育种工作,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促进猪肉产业的优化发展。
  (3)地方猪种是养猪业发展的珍贵资源,应加强对地方优良猪种的保护和资金投入。对出肉率不高,但口感和风味上佳的地方猪种,应用小规模传统方式养殖,并进行品牌经营,走高价位的高档市场。
  (4)建立生猪养殖保险制度,降低养猪户承担风险。同时应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制的建设,并对农村养殖贷款给以相应的政策优惠,解决农户养猪“贷款难”的问题。
  (5)加强猪肉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相关信息的可追溯,并加强冷链建设,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
  (6)培育差异化的专门猪肉供给,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如注重口感和风味的市场、注重理化指标的市场、注重价格的市场等。
  (7)加强环保建设与监督,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生态养殖方式,进行生态养殖。这是我国猪肉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提升我国猪肉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孙世民,等.国外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肉品卫生,2005(3):45-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