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兴慧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障碍,主要表现为工作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感到厌烦;工作满意度低,表现出压抑、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迷茫,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人际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孤独。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同时也与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高校在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工作上努力不够有关。要有效解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需从辅导员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 影响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03-02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通过实践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高校辅导员的整体心理素质还是处于健康水平,绝大多数辅导员能保持人格的完整,情绪稳定,对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障碍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感到厌烦。有些辅导员、尤其是非专业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纪律,不让他们做违规违纪的事,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就可以了,这些是谁都能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价值,觉得自己在校间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不上,对“保姆”式的日复一日的工作渐感厌烦,生活没有兴趣。
  2.工作满意度低,表现出压抑,情绪低落。作者通过调查访谈,有57%的辅导员表示对辅导员工作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认为辅导员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待遇低,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不够重视,自己的工作成绩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认可,付出与回报相差甚远,因而工作情绪低落。
  3.对前途感到迷茫,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据作者的调查,发现32%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晋升机会很少,职称评审难度大,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工作缺少动力。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许多辅导员显得很不自信,心理压力大,表现出烦躁与焦虑,约28%的人有情绪不稳定倾向;同时有强迫的表现。
  4.人际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孤独。不少辅导员觉得与同校其他教师相比,自己没有“地位”,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缺乏自信;在工作之余或校外不愿意谈论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与人交往时总抱着怀疑与不信任,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敌视态度,导致人际关系很僵硬,心理上表现为孤独感。同时看问题比较偏执,出现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兆。
  二、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同时也与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高校在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工作上努力不够有关。
  1.与高校辅导员自身有关。大多数辅导员心理调适能力不强,他们缺乏应具备的心理学知识,出现心理问题时,忽视或者不知道去相应咨询机构去咨询。长期受困惑、焦虑与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慢慢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个人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20%的辅导员性格属于典型内向型,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遇到问题不愿向他人诉说,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久而久之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2.与社会的发展有关。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金钱至上”的思想越来越挑战着大多数人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情况下,私欲膨胀和对金钱的无限追求之风也开始吹向深居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和教师。高校辅导员本来工作待遇就不好,工作任务繁重,精神付出与经济回报之间不成正比,许多辅导员心理上感觉极不平衡,再加上外来“拜金主义”的诱惑,情绪就更浮躁与不安。 同时,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稍不努力就有可能掉队,面临失业的危险,而有些单身辅导员还面临择偶、买房、成家的压力等等,这一切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与高校学生工作多样化,复杂化有关。随着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的复杂化和多变化,高校学生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烦琐,大到为学生规划未来出谋划策,小到对他们生活冷暖的问候,他们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又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照料者。有的学校还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整天生活在一起。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心理增加了许多压力。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脆弱、生活独立能力差,有的还很孤傲,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这时辅导员还担任着调解员的角色,稍微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矛盾与纠纷。因此,辅导员们大多数情况下是生活在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中,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4.与高校相关机制不完善有关。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不够,一是平时对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用时想起,不用挂起”,使得辅导员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始终处于学校的最下方,心理感到自卑;二是在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及其他相关组织活动等工作上做的太少,物质与精神投入不够;三是大多数辅导员一无教学,二无科研,职称难评,职务难升,工作没有动力,对前途感到迷茫;四是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的较少,忽视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养护与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个体的工作效率,若不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与扩散,它必将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
  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和疏导能力。首先,要积极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心理维护方法;注重个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学会调适自我的心理情绪,及时疏导心理压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压力。有压力并不都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它,使用好了,压力也是一种机会,它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免疫力”。最后,要更新思想观念,准确定位自身的工作角色,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体会自身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情,这样才能带动你的学生,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快乐而温暖的大环境里。另外,高校辅导员还要不断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为自己“充电”,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技能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胜任我们的工作。
  2.继续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步伐。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各高校要把好辅导员选聘和岗前培训工作,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率,确保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制定更加科学的准入标准,在“严”上下工夫;对新进辅导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坚定政治信念,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各校应创办自己的“辅导员论坛”,鼓励辅导员通过论坛积极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3.高校要为辅导员创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辅导员准入、考核、晋升、评聘等制度,推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为队伍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定和职称评审给与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对待,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在考核制度上,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统一,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做好辅导员的轮岗工作,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重视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心和维护,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实行“三个优先”,即:优先定级定职、优先解决住房和夫妻分居、优先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对40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安徽省规定,根据他们自身需求,可以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补助45%,学校补助45%,帮助他们提高学历层次,为继续推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铺平道路。这些都是值得其他高校借鉴的做法。
  4.争得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推进力度。各高校应积极组织优秀辅导员和“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宣传;社会也应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于积极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正面的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引起大众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比如,通过大众媒体对优秀辅导员进行报道宣传,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精神支持,让辅导员能从社会的角度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值得我们的关注,而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艾楚君.不容忽视的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
  [3]张晓松.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其调适与心理成长[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陈秋燕.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基于泉州三所高校的调查[J].福建论坛:社科教版,2008,(S2).
  [5]朱媛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途径[J].中国校医,2008,(4).
  [6]饶才敏.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刘国民.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0).
  [8]罗京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文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