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简红艳,丰鹏,朱彦冰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幸福和希望,更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99-02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幸福和希望,更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随着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界定并不统一。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针对所有就业者的研究,是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受到个体环境、求职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欧美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他们将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了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没有单独划分出来。而随着中国大学生的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国的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的郑晓明老师提出的,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学习能力指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能力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实践能力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相应提高的动态发展的素质能力,是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环境的影响获得和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1.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学校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当前,高等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一是从专业设置方面看,很多高校明显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设置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一些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不规范,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求职空间,很多同学都愿意学习计算机的相关专业,一时之间所有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学院的招生规模一再扩大;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缺乏。部分高校还是比较注重学生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包括就业能力在内的其他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也缺乏相应的指导;四是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条件开设实践课,在教学方法大多还是采用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
  2.社会歧视现象的存在
  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歧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某些国家政策或用人单位的偏见或排斥,从而使就业机会被剥夺的社会现象。一是大学生在就业中因为一些与个人素质和能力无关的因素而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比如一些用人单位明确只招收“211工程”及“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其他院校毕业生一律不考虑;二是用人单位以不同方式对待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毕业生。比如一些专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使得某些专业的女生很难就业;三是地域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只招某个地方的毕业生,而其他地方的不予考虑;四是学历歧视,对于一些岗位规定只招本科生或只招研究生。随着中国就业歧视现象的日益严重,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壁垒,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使人才配置不合理。
  3.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游戏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很好完成学业,导致成绩不过关;另一部分虽然在认真学习,但是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就业能力的提高。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具体的职业生涯目标,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引作用,没有目标就会感到迷惘和空虚。二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大多数同学都是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习,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不注重实习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实习过程中偷懒,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实习经历或是采取作弊行为不去企业实习,随便填写实习报告,不仅欺瞒了学校也欺骗了自己。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在教学上,要提高学生的紧迫意识,增强学习效益,获得广博的知识。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气氛的培育。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建立互动式课堂,充分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调整课程体系。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供求需要来修订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要求。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与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容易出现慌乱、艰难的现象,没有目的和头绪的奔波于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人才市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职业意识所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培养职业意识,要有就业紧迫感和风险意识,尽早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得越早,就业准备就越充足,就越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形式,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其次,加强大学生职前教育。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法在短期内为企业作贡献。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能够使毕业生迅速了解职场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提升大学生择业应聘能力。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一个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着几个人甚至几十人的竞争,要想在应聘中脱颖而出,就要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向别人推销、展示自己。所以,要提升大学生择业应聘能力,就要不断培养和提高推销、展示自己个性的能力。
  3.大学生应积极培养个人实践能力
  一是要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加入学校社团,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面试活动,比如自我简介等。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锻炼自己与面试人员的沟通技巧。在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整个社团工作的组织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与社团内其他人员的沟通问题。所以,参与学校社团工作,能够良好的锻炼沟通技巧。同时,参与社团活动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作为参与者,就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能够锻炼问题解决能力。要保证活动顺利的进行,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地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问题,因而,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的适应能力。二是增加社会实践,培养人际技能。大学生要勇于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中,与工作亲身接触,才能有增强实践能力的机会。可以从事社会兼职工作,接触不同人群,学会人际沟通技巧,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2]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苏建国,钱锋,童友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