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石德

  摘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日益成为大学教育的迫切任务,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创业、创新、社会实践、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存在缺陷,我们应从改革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推行素质拓展证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缺陷;提升措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79-02
  
  随着大学的急剧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普及化的比率标准,与此相伴随的是用人机制的市场化,人才的流动性和双向选择性大大加强,同时,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不仅日益受到大学生自己的关注,也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得到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思考。
  一、就业能力概念分析
  就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实现就业的能力”。它是用人单位挑选求职者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础能力,比如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专业技能,指大学生通过本专业、本学科的学习,掌握了其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职技能,比如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决策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尽管受到社会的不少非议和诟病,也常常因为少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或另类选择而成为媒体的焦点和头条,比如北大才子卖肉,大学生争抢掏粪工岗位,殡仪馆一位难求等等。但总体说来,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还是基本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如果分析其不足的话,主要有如下表现:
  1.基础知识牢固,但创造、创新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 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的系统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中基本都掌握了比较牢固的基础知识。在全球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当下,对我们国家来说创新既缺乏则显得弥足珍贵。大学生无疑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或主力后备军,但恰恰在这支主力军中,创新力是非常缺乏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的因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学生个体的差异等等。
  2.理论知识较多,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书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较多,但长期奉行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体是比较低的。这除了教学方式使然外,当然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比如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不够,教师本身实践能力的欠缺等等。
  3.知识面狭窄,偏科现象严重。我们的教育从高中开始就实行分科,导致文科生做不出简单的数学题,理科生背不出简单的历史知识。进入大学后,专业的分工更是细如牛毛,有人形象的比喻:建一个简易厕所至少也需要十几个大学生,因为它涉及到设计、施工、给排水等诸多“专业”领域,单靠一两个人的知识无法完成其全部工作内容。
  4.重智轻德,导致有文化没修养。纵观现在的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是从胎教开始,父母即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入小学、中学后时刻关注的是成绩排名,能否上重点学校,与此同时,对于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关心公益等等却一概不管,殊不知只有这些才真正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当出现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大学生不顾父母卖血供其读书而挥霍攀比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5.重英语重网络,书面表达能力差。有许多同学可谓在英语上耗尽心血,对英语的“喜欢”乃至“酷爱”不管处于主动还是被动,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反对于语文,对于国学,对于民族语言则无暇顾及,近年更有高校借自主招生的权力声言只考英语不考中文,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当他去求职,面对考官出题:现场写一篇新闻报道或个人简介什么的而无从下笔或者错误连篇也就不难理解了。除了对英语的重视就是对网络的依赖,如今很多学生从不独立思考,任务下来,首想的就是网络下载,长此以往,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一旦切断其网络,只能两手一摊徒叹无奈。
  6.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团队合作能力差。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人主义盛行,很多人只讲索取无视奉献,只讲竞争不谈合作。加上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养成的习惯是人人为我,却甚少考虑我为人人。加上资讯发达,不少青年沉溺网络,网络不仅能供人消遣娱乐同样也能与现实社会完全对接,这样就出现了一批所谓“宅男”、“宅女”,他们我行我素。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往往喜欢特立独行,不善与人合作共事。
  三、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含诸多因素,如上所言,有基础能力,有专业技能,有求职技能等等,要提高就业能力也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当做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来完成。
  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专业教学。在就业能力的众多组合项目中,最关键的当属专业技能,真正影响人的职业生涯,和决定一人事业上成败的主要还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获得和训练主要得益于专业本身的设置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没有掌握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许多高校,一些早已被社会所淘汰的专业仍然在大张旗鼓的招生,学生进校后仍然按照过去的培养方案按部就班,有些大学老师的教案更是一用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样一种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出社会就已经淘汰。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谋生、发展、创业的技能就必须紧跟市场的脚步,设置社会所需的专业;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以确实提高学生技能为本,改革教学手段。
  2.打破专业界限,广泛开设选修课。大学的专业不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应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应广泛支持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学校选修非本专业课程,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有着积极进取心的同学,应创造条件让他们修双学位甚至多学位。只有让学生博览群书,才能做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知行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中国古人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在许多哲学家眼里,行难于知,行重于知,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观点的是非对错,至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于书本理论知识教学是花足了功夫的,对于实践教学,却因为多种因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对于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就更显重要了,难能可贵的是现在有一批高职院校对此有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从现在人才市场看,高职生广受企业欢迎,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远超一些本科院校也有力证明了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价值。

  4.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创业的精英人才。当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人们为有更多机会更多人享受高等教育而倍感欣喜,但大学校园里面也开始出现鱼龙混杂局面,“精英”淹没在“大众”里而找不到精英的自信,教师面对“大众”也不再“精耕细作”,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以完成一般教学为任务,学生以就业谋生为目标。大学生走向社会不但不能创造岗位,甚至还同农民工抢饭碗,可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为大学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使命。对于创新、创业决不可理想化,要有理智、清醒的认识,首先要承认绝大多数人只能一般性的完成学业,将来进入社会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但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的障碍,应当对那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5.德育为先,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历练。关于道德与才能的关系,古人司马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一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深刻影响后世人们关于才与德的认识。今天许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失败或碰壁,有相当部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外,应该推行全员育人的措施,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对老师不仅要求有教学的工作量还要有育人的工作量,对学生的品行要进行量化管理,把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推行素质拓展证书,引导、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既要鼓励,更要有确实可操作的制度来贯彻执行,推行素质拓展证书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又立竿见影的措施。素质拓展证书可根据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的要求,设置不同内容模块,每一模块下设一些科目,每一科目设一定的分值,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分值方可毕业。比如我们可将素质内容模块设为:政治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心素质、职业素养、组织管理素质、社会服务与实践素质等,然后每一模块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实际科目的学习和训练,既迫使又引导学生把自己培养成一名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或不同的教育者管理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各自的实际措施,但总体来讲,目前中国高校“千校一面”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差异性也相对较小,广大同学自己应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并且持续保有一种危机感,不断在学习的路途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