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儒学视阈下的新帝国主义与金融危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帅军 吴大财

  摘要: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针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新帝国主义”在西方广为传播。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打破了“新帝国主义”这一神话。通过分析新帝国主义的种种理论思维,可以发现,金融资本的扩张是新帝国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新儒学的兴起,为未来世界的新秩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可能,是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新帝国主义;新儒学;列宁;帝国主义论;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03-02
  
  美国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约翰・威洛在他的《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一书中,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提出批评。他指出,帝国主义并没有像列宁自己证明的那样,是资本主义最后的、行将崩溃的并将引发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1]。威洛的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极力鼓出和宣扬“新帝国主义”的典型写照。然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仅打破了这一幻想,并且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帝国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一、新帝国主义的腐朽表现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
  
  新帝国主义的本质仍然是帝国主义。建立在剥削基础之上的新帝国主义仍然遵循帝国主义的理论逻辑思维。金融危机的频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帝国主义的“普世价值”观的信仰。
  
  (一)新帝国主义的理论思维及其表现形式
  1.反思性思维方式是新帝国主义新思维的逻辑起点
  黑格尔认为,反思是矛盾解决的“绝对积极的环节”。反思是沿着“问题”展开思维的创造,向更高层次的思维运动。形成新的思维建构,把新“问题”纳入新的秩序,使“问题”不成问题[2]250-251。“9・11事件”使得美国的国家利益受损,传统思维方式受到质疑。针对新的威胁与挑战,制定新的思维框架,形成新的思维建构,才能确保新帝国的安全与持久。
  2.多元化思维方式是新帝国主义新思维的显著特征
  为了维护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帝国主义实行多元化的方针策略。在扩张的范围上,实现了从单渠道到多领域的转变,现在除了在军事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也在被广泛渗透,帝国主义全方位的出击更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扩张的手段上,实现了从单一到软硬兼施的转变,除了武力、制裁、恐吓外,还有遏制、分裂、拉拢、施舍等,多样化的侵略手段将造成更强的威慑力。
  3.独断性思维方式是新帝国主义新思维的内在痼疾
  在扩张的道路上,帝国主义的独断性思维方式集中表现在其制定策略的单边主义上面。在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思维”下,帝国主义把恐怖主义和独裁统治的新“问题”纳入其理论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战争,并以反恐名义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在对伊拉克的问题上,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这是单边主义思维方式的宣言。
  
  (二)新帝国主义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
  通过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国际新格局的深刻反思,是帝国主义国家运用多元化策略的反应,其本质还是帝国主义独断独行的单边思维的体现。通过金融资本的扩张,国际社会频发根源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国际金融危机。
  1.金融资本的扩张是发展新帝国主义的必然途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3],“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而在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中,货币资本的循环最直接地反映了这一目的。在虚拟资本产生后,资本家所希冀的直接产生利润增量或价值增殖的资本形式似乎出现了,在这种形式中,“和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动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4]在国内是通过政府发行的抵押证券及消费信贷等方式,在国际上则是通过直接输出金融资本和建立跨国公司。
  2.金融资本的扩张是新帝国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金融资本包含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资本是指短期资本。随着战后金融资本的发展和资本全球化的展开,金融资本已不再紧密地与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单纯通过金融资本形式的转换以及买卖来获取利润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亦即短期的虚拟资本规模占据了统治地位。虚拟资本的比例增大意味着财富的集中和买卖脱节现象的加剧,不仅为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加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隐患。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使国内有效需求进一步缩小,增加了危机发生的概率。
  
  
  二、新儒学的兴起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新
  
  新儒学是指在传统儒学基础上近现代儒学的复兴。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和”的思想、“义”的思想成为构建和谐新世界的新的理论渊源,是冲破新帝国主义理论,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新。
  
  (一)新帝国主义是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倒退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文中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它有三个特点:(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704首先表现为生产发展的停滞。其次表现为资本输出过程中“食利”阶层的扩大。即专门从事生产的人口减少了,专门从事消费的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凸显丛生。当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失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人们生活的严重不平等时,新帝国主义宣扬的列宁把帝国主义阶段看做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是“错误的、过时的”论点的错误性。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尽管对资本主义制度即将灭亡的时间表下得为时过早,但它对帝国主义本质特征的分析,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及其历史趋势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新儒学兴起是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新
  列宁描述了帝国主义终将被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即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那么,这种新社会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新儒学的兴起为这种新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思考。
  从“儒”的存在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到中国近现代儒学的复兴,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于耳。新儒学的“仁爱”思想、“和”的思想、“义”的思想[7]能够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爱”思想是儒学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传统儒学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表明了人是通过爱别人发生联系的。当今社会,区域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究其根本原因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格局造成的。“仁爱”思想要求人们用泛爱化解仇恨,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和”的思想最能体现儒学基本理念的精髓。孔子说过:“和无寡”(《论语・季氏》),即一个国家的强弱,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君臣、军民关系的和谐。冷战思维仍在当今社会蔓延。北约扩张,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等主权国家。说明当今世界并不真正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儒学正义中“和”的思想孕育了世间万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有利于人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和”的思想为秩序的、和平的世界构建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

  “义”是传统儒学基本的思想基础,表现为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孔子认为,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然而,孔子说“义”并不反对“利”。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欲也。”(《论语・里仁》)孟子更将“义”上升到“仁政”的高度。他从“无恒产则无恒心”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主张统治者要给民以利,“治民之产”。为了构建以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为特征的和谐世界,关键是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自身综合实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的根本之途是改变本国国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关系时,一定要义利并行。
  
  三、新儒学的发展及对国际新秩序构建的现实意义
  
  国际新秩序是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相对而言的。在当今世界,帝国主义腐朽性的表现更为严重。为了摆脱发端于本国的金融危机,帝国主义每一次的垂死挣扎和转嫁危机风险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构建国际新秩序势在必行。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核心
  儒学基本理念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儒学重视人伦以及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内在价值,从我做起,修身养性,立人,达人,推己及人,使人们真正生活在仁爱的环境氛围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是一国治国的战略方针,而且还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国际社会的主体是国家。每个国家都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利益活跃于当今国际社会。以人为本要求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国家的人民的普遍利益。而新帝国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建立在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不平等的剥削的基础之上,成为逆时代潮流而发展的反动思想。
  
  (二)和谐世界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方向
  一方面,儒学基本理念中的“仁爱”和“义”的思想可以用泛爱化解仇恨,用“和”处理解决争端,用沟通打破隔膜,使人类醒悟到利益彼此关心,树立共赢理念,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学会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和谐世界要求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和谐相处,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普遍的合作和对话,也包含了非西方世界与西方国家进行对话与合作。
  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和“新安全观”是希望对国际关系中不利于全球普遍和平与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行改良。这是在新儒学复兴的国际思潮大背景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西方话语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