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上海服务长三角 促进区域一体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娜 郁鸿胜 宗传宏

  摘要: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上海服务长三角从服务定位、层次、主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呈现“五个转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服务长三角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上海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等要素有待进一步衔接、制度合作还需要深化等。为此,在未来发展中,上海要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改革开放的领先优势,推进区域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上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35-04
  
  目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将立足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改革开放的领先优势,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上海服务长三角的基本态势
  
  (一)上海服务长三角基本特点
  新时期,上海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过程中,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重点呈现“五个转变”的发展特点。
  一是在服务定位上,从要素空间配置向要素配置平台构建转变。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让大量的国际资源通过上海向国内辐射,成为资源要素分配的枢纽。新时期,在国际资源技术从梯度转移向水平转移的大背景下,上海进一步立足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从单纯的要素空间配置向构建要素配置平台转变,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有层次的分工体系,以发挥自己的龙头作用,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是在服务层次上,从要素层面为核心向以制度层面为核心的区域合作转变。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逐步从生产要素合作向体制与机制深度合作发展。区域内各城市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统一规则下,进一步打破行政隶属分割状态,从更深的层面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一,区域合作在要素层面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城市间要素的合作目前已进入务实阶段。为了定期协调城市间经济合作的重大事宜,长三角区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经济协调会”。重点在交通、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港口、通关、人才、“一卡通”互通等多个具体领域进行了区域一体化的试点。第二,共同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共同市场作为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是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一直迫切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长三角信用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功能与服务体系、构建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协商与合作,促进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区域合作开始向以制度层面为核心转变。体制与机制因素逐步成为阻碍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通过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经济协调会、各职能部门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四个层面的制度合作,制定一系列公共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努力寻求体制与机制上重大突破,从而发展长三角区域生产力。
  三是服务主体上,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近年来,上海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上海发挥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使之成为对外投资主体,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上海集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服务一起辐射出去,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政府职能则逐步转向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平台。
  四是在服务内容上,从有形产品输出为主向无形资源溢出为主转变。作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大量国际信息,拥有众多跨国公司总部。同时,作为国内改革的先发区,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无形资源的带动作用显然要比单纯的提供资金、技术和产品更明显。因此,上海更加注重发挥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包括对外服务、无形资产、品牌输出等,在满足全国各地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是在服务方式上,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对外投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技术和产品输出来发挥服务功能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上海更加注重企业的对外投资,这种方式既符合上海转移部分传统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树立上海品牌、提高上海企业竞争力、应对跨国公司竞争的需要,同时也符合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
  (二)上海服务长三角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服务长三角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带动,自主创新带动有待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外延式规模扩张中,逐步形成了出口导向战略。在对外依存度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对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攀升。在这一时期,资源自给程度大幅下降,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购进技术,同时出让市场。由于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60%以上设备投资依靠进口。同时,与国际发达城市群相比,上海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2007年,上海人均GDP超过8 500美元,而伦敦、纽约分别超过和接近30 000美元,东京已经超过50 000美元。上海GDP总量仅占全国7%左右,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20%以上。因此,上海需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市首位度。
  2.上海与长三角的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和衔接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和竞争中比较普遍,使上海与长三角的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和衔接方面存在较大缺陷。长三角地区一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一些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集中反映在港口等重大交通设施方面。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缺乏综合规划,区域内凡有港口资源的城市,都把水陆运输枢纽和临港重型工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支撑条件,竞相建设集装箱港口。据统计,目前南京以下的长江段,已建、在建和待建的万吨以上码头泊位共有100多个。此外,在长江口越江通道和国际机场建设等问题上,也同样存在相互争夺的现象。长三角区域内机场多达10多个,但除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机场外,其他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不超过10万人。
  3.上海与长三角的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社会管理和建设力度压力大。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向往的热土。目前,长三角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将近3 000万人,有60多万台湾同胞,数十万的外国人长期居住在长三角地区。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长三角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农民工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超过60%,在建筑行业甚至占80%。这种状况导致了大部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不利于人员素质的提高,缺乏社会保障。为此,这给长三角各城市的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建设力度带来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上海与长三角行政区经济明显,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目前,虽然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对区域协调发展已达成共识,但由于长三角区域城市之间财政体制的分割,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要把本地就业、税收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使得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出台的政策和法律往往是以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地区封锁和经济割据的现象。由于受到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各城市之间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类低层次的竞争方式,无论从长三角的整体利益看,还是从该地区的长远利益看,都是不利于长三角的整体发展。

  
  二、上海服务长三角基本思路
  
  1.总体思路。从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和资源特点出发,立足国家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整体竞争力为基点,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优为主动力,以深化要素合作和拓展制度合作为主线,充分释放上海的巨大发展能量,把进一步推进长三角联动发展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举办世博会、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等国家战略更加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上海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先导区域,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2.基本原则。转变增长方式,科学发展。上海要主动引领长三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继续大力集聚生产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统筹考虑耕地保护和生态空间保护,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上海要联动长三角,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改革开放,完善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完善长三角制度合作平台建设和工作机制,完善合作途径,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消除妨碍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为上海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
  强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上海要主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带动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分工协作,从而提高长三角区域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成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充分发挥上海经济实力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人才集聚等优势,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全面带动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发展。
  统筹兼顾,和谐发展。上海要引领长三角发展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重大战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全局,注重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3.战略目标。按照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长三角地区发展现实基础和趋势,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龙头作用,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带动长三角区域全面提升整体社会经济水平。上海要依托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完备的研发体系,带动长三角区域走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使长三角地区从国际性的制造业体系完整、技术力量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生产基地走向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国际营销和商务服务为一体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上海要带动全面提升长三角国际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促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建立国际航运服务体系、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成为中国接轨国际化的最开放的前沿区域。
  带动长三角区域全面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上海要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从而带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能力的提升。要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不断拓宽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领域,由要素合作、市场合作向制度合作转变。要通过强化优势互补,开创区域共同繁荣。各城市间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形成产业、人口、社会、生态、科技等要素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带动长三角区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要挖掘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潜力,强化区域合作,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全面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海要引领长三角区域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坚持富民优先。上海要联动长三角,强化区域合作,共建社会服务。积极发展多元投资合作办学,鼓励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机构跨省市合作和跨省市发展。鼓励组建跨省市的医疗服务集团,打破跨区域医疗保障体制障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面向整体社会服务、共享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制度。
  带动长三角区域提升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水平。上海要充分利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有利契机,以长三角区域规划和《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雄厚、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积极发挥放大发展的溢出效应,引领长三角区域带动和支撑中西部地区发展和长江流域发展。
  
  三、上海服务长三角主要任务
  
  1.深化上海服务长三角要素合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利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发挥上海“领头雁”作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航运、商品流通、通讯、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提升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和经济辐射力,以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为目标。依托长三角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原则,充分体现上海以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特征,构筑网络、增强辐射,拓展上海现代服务业服务半径,使其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无缝衔接”。上海要立足国家战略,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长三角地区同城效应。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建设,拓展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的路网建设应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建成、统一标准。并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道路通达水平和服务水准,实现路网信息共享。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上海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率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重点、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城市创新体系。以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依托,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构建长三角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社会文化相融。加快上海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人才、文化、卫生等领域壮大力量积聚优势,为更好地带动长三角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条件保障。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首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上海本地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区域文化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社会文化相融。
  2.推动上海服务长三角制度合作。根据现阶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上海可在以下几个重大领域率先开展制度合作,为区域要素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上海服务长三角组织制度。深化上海服务长三角的体制和机制,构建上海服务长三角组织制度。上海要在“二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城市经济协调会”和各委办会议等制度基础上,发挥区域核心城市作用,探索区域重大项目合作。并针对跨行政区域,在单个区域内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探索环境保护和区域补偿制度。区域合作不仅体现在共同利益,还要关注共同管治,上海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建立生态环境联合保护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相邻区域环境应急和环境执法机制的正常化和规范化。根据各地生态、资源禀赋统一规划各类主体功能区域,探索差别化的区域生态、资源利用政策,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加快区域政策和法规制度协调。长三角区域统一的政策和执法,是区域合作基础条件。目前,长三角地区现有三个省级地方立法主体和五个较大市地方立法主体(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加快系统梳理区域法规、政策冲突,分析不同政策法规对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影响,提出统一法规政策的对策建议。
  推进区域社会事业制度合作。建立科学规范的长三角区域劳动力流动制度,形成合理控制人口区域规模的区域性综合人口管理制度。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制度的协调,合理配置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长三角区域城乡关系、提高区域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通过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制度协调,建立制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深化长三角区域改革开放,为长三角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政策基础。
  
  参考文献:
  [1]Masahisa Fujita, Mori Tomoya,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7, vol. 27(4-5): 399-442.
  [2]陈小鸿.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交通系统发展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3-16.
  [3]俞立中,郁鸿胜.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郁鸿胜,宗传宏,李娜.长三角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张洁梅.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5-78.
  [6]谷人旭,殷为华.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定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1):27-31.
  [7]郁鸿胜.崛起之路: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8]赵勇,白永秀.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问题,2007,(7):6-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