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梅

  摘 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实现及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滞后,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低,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为此,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加快人才培养,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49-03
  
  2007年1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的大产业,现代农业采取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其产品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其参与者是知识型劳动者。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此,需要对农业信息化的内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予以明确。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对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
  
  二、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为主,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来自于前人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农业生产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地域性、时变性和经验性。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能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将趋向于农场化经营,农民将凭借现代技术在任何地点监控所有的农场机器和设备,甚至是饲养动物;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可以加强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气象、生物灾变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现代信息媒体的发展拓展了农民的技术来源渠道,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学习、交流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种养技术。
  2.有利于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化的支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及气象信息等,发布指导性的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地进行生产决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贯穿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农户及相关企业需要通过农业信息平台了解市场信息,进行生产规划,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产中,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确化有助于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标准;产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也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加强龙头企业与不同类型的农户联系,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交易范围,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和风险,发挥专业大户带动作用,这也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追求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包括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以及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等。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能够促使农民更为精确科学地使用化学制品和饲养动物,减少环境污染,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如“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农田灌溉自动决策系统”的推广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信息化建设也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及其生产方式的改进。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启动了农业的信息化进程。近年来,农业部组织开展的“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信息化村示范工程”等进一步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滞后
  目前,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限,投资主体渠道狭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农村整体信息网络尚不完善。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及电话的普及率提高较快,但这些传统传播媒体所传递的农业信息量相对较小。而网络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其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还任重道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乡村网民数量一共是1 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2.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业信息欠缺不仅包括数量上的欠缺,还包括质量上欠缺。近年来,农业网站的数量有所增长,但网站规模较小,分布不均,管理分散。农业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采集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信息的实效性、综合性、指导性受到影响。农业信息体系内资源繁杂,缺乏对信息的整合和处理,造成了农民信息的利用率低下。
  3.农民的信息资源消费能力低
  首先,当前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如需进行技术培训、购买电脑、支付上网费等),但信息运用还主要停留在了解天气和价格信息等初级层次上,对于信息技术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影响下,农民消费意愿不足;其次,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也影响了农民对信息科技的运用能力,农民在心理上对信息技术敬而远之;再次,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封闭性也使得其信息意识淡薄,对网络技术的信任度较低。
  4.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了解农业经济知识又具备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农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农业生产自控体系的操作等农业信息化工程是无法依靠单纯的信息通讯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实现的。但目前,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落后,人才引进力度薄弱,现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知识,而能够分析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的人员就更少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匮乏直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创新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机制。农业信息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排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政府应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在此过程中,可以重点引导通信运营企业的参与,因为他们不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更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相对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软硬件的升级更新,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加强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控制体系、决策体系的研制和运用。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开发统一信息采集软件,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其次,要加紧完善农业系统内的信息共享机制,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要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提供综合信息分析意见,增强信息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最后,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尽快形成信息发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各级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3.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普及科技兴农、信息兴农的理念。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让农民切实看到、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对农业信息化形成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其次,要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查阅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农民的信息消费热情;再次,要向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就近,甚至在家就能获取信息。要在政府投入和技术发展的支持下逐步降低信息消费价格,增强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4.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加快改革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供应机制,通过培养引进建立起一支由政府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此外,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为前期重点培训对象,通过培训使其初步具备收集、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实农业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也可以依托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宗煜,徐红琳.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J].农村经济,2006(12).
  [2] 苟明俐.从农业信息化维度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4).
  [3] 李莉.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9).
  [4] 熊尚鹏.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理论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6(6).
  [5] 卢丽娜.农业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HEN Xiao-me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Fujian Radio&TV Univertic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s a valuable mean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romote farmer'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bility, speeds up the raise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Key word: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责任编辑张宇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