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雯吉

  提要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就是从传统农业国家演变为现代工业国家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民获得转换身份自由、不断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出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工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这便是经济学中广为认知的配第・克拉克法则。在此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领域、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现象,也就是农民的非农化过程,即离开土地的农民能够实现充分的非农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农村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势头也不如城镇强劲。在面对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不断带来的压力时,使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还要将目光投向非农产业。
  
  一、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
  
  截至2008年末,天津市共有户籍人口980.41万,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597.81万人,农业户籍人口382.6万人。市内六区共有非农业户籍人口387.25万人,农业户籍人口1.73万人;滨海新区共有非农业户籍人口90.26万人,农业户籍人口21.41万人;环城四区共有非农业户籍人口50.25万人,农业户籍人口94.24万人;两区三县共有非农业户籍人口62.62万人,农业户籍人口265.22万人。表1为天津市具体的按户口性质分的人口分布情况。(表1)可以发现,天津市的农业人口绝大部分集中于“两区三县”与“环城四区”。2008年“两区三县”农业人口265.22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9.32%;同年,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比例为1∶4.24;“环城四区”农业人口94.2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4.63%,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比例为1∶1.88。可见,这两部分地区是天津市缩小城乡人口比例工作的重点。
  
  
  二、天津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2007年底,天津市乡村从业人员共185.36万人,其中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为77.05万,非农从业人员108.31万;到2008年末,乡村从业人员增至185.91万,农业从业人口降至76.31万人,比2007年约下降了1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口增至109.60万,比2007年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表2反映的是2007~2008年天津市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组成变化情况。(表2)
  
  从统计数字看,2007年与2008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8.43%和58.95%,天津近6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2008年天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比例较高的地区为塘沽区、东丽区和津南区,其各自的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82.83%、84.65%和80.26%;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比例一般的地区为西青区和北辰区,其各自的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75.70%和77.85%;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比例较低的地区为汉沽区、武清区、宝坻区和宁河区,其各自的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37.76%、49.72%、47.92%和43.30%。
  
  三、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变化与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在农民收入构成中,来源于非农就业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79~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4.8%,分别比改革开放前30年平均增速高出10.5个百分点。1985年天津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565元,到1995年达到了2,531元,2005年则增加到了7,202元,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9,670元。
  
  表3反映了2006~2008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表3)从表3可以发现,在近几年的天津农民收入组成中,传统的来自农业、畜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逐渐减小,而来自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行业的收入比例在不断增加。2006年农业、畜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0.5%,2007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9.9%,到了2008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至18.7%。由此可以发现,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收入的份额越来越大。2008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了54%,转移性、财产性纯收入占了7%,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则占了39%。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已有近81.3%的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非农收入由1985年的360.76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元。
  
  四、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目前,天津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在农忙季节还是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天津农村转移劳动力同样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质。这种兼业性转移最终还是使农民滞留在农村,不但没有缓解对农村土地的承载负担,还不利于天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从而影响着农村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2、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天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来源地较近的地区,如天津各区县的工业园区、天津市区以及北京市和临近的河北省等地区。近年来,天津市大部分区县已形成了以乡镇工业园为骨干的经济发展体系,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部门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局限性。总体来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城市服务部门(如家政、环卫以及餐饮业等)。由于专业技能的不足和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使得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上存在局限性。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多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纯体力劳动或者是高危险性的工作,而工作得到的报酬却并不高。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研究发现,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和数量。同时,考虑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不足这一社会现实,亟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农村青年的知识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另外,为提高劳动者的健康及福祉,政府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规范安全作业制度等。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
  [2]张文胜,朱雯吉,张伟.基于数量化理论I类的农户非农收入要因分析――对天津市郊区的调查研究[J].经济问题,2010.10.
  [3]张文胜.基于Hedonic模型的农户非农就业收入要因分析――对天津郊区的考察[J].经济问题,200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