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丽美

  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尤其是生活照料方面的资源日渐匮乏。因此,应完善集中赡养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办养老事业,建立留守老人“时间储蓄银行”,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时间储蓄银行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81-04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使中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应地,城市非正规就业需求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等因素的交汇与融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杜鹏等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推算,2000年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为1 800万人左右。另外,周福林根据“五普”资料0.95‰的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 793.9万人。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是单独或夫妇二人共同外出,从而使相当多的农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留守在家,成为留守老人。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国家尚未对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生活照料资源日渐匮乏。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解决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这一群体自身是否“老有所养”,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分析――基于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次问卷调查地是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之所以选择该村,笔者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留守老人群体主要是因农村劳动力为增加家庭收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因此问卷调查地应选择较不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较多的地区开展,所获得的数据才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村居民一般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经济作物种植也较少,年收入较为有限,因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第二,笔者在该村的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即该村有熟悉的朋友,并能够得到村干部和被调查者的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展调查、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极具可靠性。
  其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调查地的留守老人,根据相关文献对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要求调查对象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60岁;第二,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第三,意识清楚,能够顺利沟通者;第四,经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后,愿意配合调查者。
  (二)被调查村基本状况分析
  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的经济并不发达,居民一般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经济作物种植也较少,年收入较为有限,因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本次调查共访谈农村留守老人100人。笔者所界定的留守老人,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常住该村的老人,年龄≥60岁;二是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分析见表1。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59人,占59%,女性41人,占41%。从年龄段来看,低龄老人62人,占62%,中龄老人28人,占28%,高龄老人10人,占10%。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55人,占55%,其中男性文盲26人,占26%,女性文盲29人,占29%。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72人,占72%,有配偶的28人,占28%。从经济状况来看,年可支配收入少于1 000元的有11人,占11%,1 000元~2 000元的有13人,占13%,2 000元~3 000元的有13人,占13%,3 000元~4 000元的有19人,占19%,4 000元以上的有44人,占44%;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及配偶收入的有44人,占44%,靠子女赡养的有55人,占55%,依靠亲朋的有1人,占1%。从健康状况来看,无病者有23人,占23%,有小病者53人,占53%,有一般病痛者16人,占16%,有大病者8人,占8%。
  (三)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数据分析
  1. 生活照料主体分析
  问卷中将生活照料主体分为自己、配偶、子女(媳婿)、孙子女(媳婿)、邻居、其他6个选项,并分别用1、2、3、4、5、6表示。本部分把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主体与婚姻状况结合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显示,有配偶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和配偶实现日常生活照料的有67人,占有配偶的留守老人的93%;独身的留守老人则有23人是依靠自己实现日常生活照料的,占被调查独身老人的82.1%,比例极高。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多数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在回答生活照料主体时,除了选择“自己”项,同时还选择了“配偶”项。这描绘出一幅留守夫妇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的情景;但同时也表明了单身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少人照料和凄凉的状况。
  2. 健康状况分析
  问卷中将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分为无病、有小病、有一般的病痛、有大病4类,并分别用1、2、3、4代表。本部分把健康状况与年龄结合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总体而言,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太乐观,身体有病的老人共77人,占被调查者的77%,其中有小病的53人,占53%,有一般病痛的16人,占16%,有大病的8人,占8%。分析发现无病、有小病或有一般病痛的主要是低龄留守老人,有大病的多为中龄和高龄老年人。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加剧,生病时由谁照料成为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留守老人生活中的难题。
  3. 生病照料主体分析
  问卷中将留守老人生病照料主体分为自己、配偶、子女(媳婿)、孙子女(媳婿)、邻居、其他6个选项,并分别用1、2、3、4、5、6表示。留守老人的生病照料主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0位留守老人在生病时依靠自己或配偶实现照料,占被调查者的90%;仅有9人是依靠子女(媳婿)实现生病时的照料,占被调查者的9%。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该村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负担加重,日常照料主体和生病时的照料主体单一、缺乏,进而对他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调查中还发现,一部分留守老人愿意入住由乡政府建起的养老院,但由于床位有限而不能如愿。这不仅说明农村留守老人赡养主体的缺位,同时也说明农村社会中老年服务组织和措施的不足。这些导致了留守老人对生活照料状况的不满:在对生活照料的整体评价中,有24%的老人认为“较差”,有71%的老人认为“一般”(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不高),仅有5%的老人认为“较好”。
  三、多渠道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保障体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留守老人常面临各种养老难题。因此,传统的子女照顾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留守家庭养老保障需求,需要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
  (一)政府应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留守老人养老模式
  1. 完善集中赡养制度
  成熟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需要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相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主要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机构的专业护理,专门的服务人员所运用的专业手法和技能,是前两者不能比的。笔者在永红村实地调查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但苦于政府建立的养老院床位不足而无法入住。所以地方政府应考虑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的投入,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和床位的数量,以缓解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主体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养老的社会化程度。

  2. 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3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中也提出要“鼓励社会化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使得公办福利机构积极探索走民营化的路子,亦即实现“公办民营、民办公助”。
  (二)建立“时间储蓄银行”,增强留守老人自养的能力
  老年自养提倡由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存储养老保险基金,加大劳动者年轻时的养老积累在自己保障基金中的比重;同时,强调开发潜在的老年人才资源,提倡老年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实现再就业,重新加入到社会活动中来。这种新型养老方式,就是要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的自立和自助,充分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考虑建立留守老人“时间储蓄银行”,即由社区内的相关组织低龄或健康度较高的留守老人为高龄或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服务,并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在册,以便参加服务的留守老人以后需要帮助时,可以从“银行”提用同等的时间。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留守老人的自养意识,而且较充分地发挥出他们自身的能力与作用。
  (三)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
  留守老人生活在以乡镇、村社为基本单元的农村社区中,人际互动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对农村社区具有归属感、参与感与认同感,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因为社区的范围较小,村民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可以依托社区的人际网络,用更多的社区资源为留守人提供养老保障。
  1. 挖掘社区成员的互助潜力,提高其自助、互助能力
  中国农村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村落的形成乃是基于亲缘关系,而非业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村落中的村民绝大部分属于同族关系,“家族”这一纽带将其紧紧相连,正是基于这一特征,当人们不管遇到大事小事,总是习惯于向有亲缘关系的邻里乡亲求助,而邻里乡亲也乐于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另外,中国民间自古便形成互助的传统美德,社会互助思想深入人心。这些特征使在农村地区建立留守老人互助保障机制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够较好地被动员起来施行养老互助,实现社区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 发挥社区组织的养老功能
  为提高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水平,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护理。如可以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站等;另外,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留守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
  
  参考文献:
  [1]丁志宏,杜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
  [2]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
  [3]贾志科.论“老年自养”――未来养老的选择[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2008,(10).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孙 飞
  
  Empirical Analysis on Caring Situation of the Rural Remained Elders
  Jiang Limei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lowing to cities and towns,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family security gradually becomes weak, while China's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exploration; together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ack of relevant social support, the pension resource for the remained elders can get is becoming scarce, especially the recourse of living care. So, we should perfect the central support system, encourage the social resources joining in the endowment business, set up the time savings bank for remained elders,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improve the endowment security level of the rural remained elders.
  Key words: rural area; remained elders; time savings bank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7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