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祁华清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拉动力
  
   这是基于以下原因:(1)随着物质产业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发育,客观上要求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各项第三产业得到配套发展。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薄弱,特别是农副产品在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矛盾很突出,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项第三产业,如物资采购、技术研究、仓储运输,乃至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很不配套,很不适应现代大工业的需要。
   (2)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一般占总就业人数的60%左右,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严重滞后,199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仅19%,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从农业中将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都十分有限,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工业的部分行业暂时还会受到冲击,这将迫使工业要按照市场的要求作相应调整。而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却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二、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广开就业门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其主要依据是:
  
   1.从第三产业的特点上看
   第三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第三产业部门资本装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与发展第二产业相比,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我国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收益大,符合国情国力的路子。二是第三产业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我同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特点。三是第三产业就业的稳定性强,受冲击和影响小。四是门类多、劳动密集、容量大,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劳动力已经高度饱和,相对过剩。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和推算:全国工业的富余人员约占工人总数的1/4以上,冗员总数达一千多万人,农业领域的富余人员达1亿人,约占全国农业劳动力的2/5左右。同时,我国广大城镇还存在着几百万待业人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弹性大,吸收安置强的优势,大力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一方面把农业内部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急速成长的第三产业中来,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为待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从国外的经验看
   考察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可以发现,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转移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完全同步的。以美国为例,本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分工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刺激着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广泛发展,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就业岗位。上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领域释放及新增加的劳动力,在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业的同时,愈来愈多地进入了第三产业。1910~1950年美国共增加劳动力1552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减少408万人,工业劳动力增加661万人,第三产业增加了4万人。可见,美国历史上也是采用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吸收农业劳动力的。据统计,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已占整个就业人口的60%以上,创造的产值也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
  
   3.从现实经济生活对劳务的实际需求看
   如生活方面的吃饭难、做衣难、看病难、乘车难、入托难、修理难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信号都强烈地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中国需要第三产业。这种需要概括起来:首先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其次是我国对外开放,加强同外国进行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再次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这些诸多需要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它必然会产生一种联动互补效应。
  
   三、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需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1.实现非企业型、行政管理型第三产业向企业型第三产业的转化
   将机关事业单位的一部分行政和后勤服务工作划分出来,变为社会化服务的经济实体。
  
   2.实现隐性的第三产业向显性的第三产业转化
   我国第二产业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第三产业功能,“企业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企业都办了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小社会”。由于这种“小社会”是一种福利性质,不讲经济效益,已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进行经济改革,就要使这些“小社会”由包袱变为财富,脱离“母体”,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实现隐性第三产业向显性第三产业的转化。例如,把幼儿园、医疗中心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推向市场,使交通车队、招待所等脱离“母体”,逐步进入市场。这一转化过程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首先将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第二步,实行独立经营,自收自支,完全社会化。
  
   3.实现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化
   发展第三产业一是要有机会,二是要有要素,特别是资金和劳动力。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普遍。
   城市服务业存在着众多的机会。随着城乡商品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流通产业也显得滞后。许多企业自办推销网点,推销人员满天飞,批发商业严重短缺。此外,金融业、保险业、广告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业、咨询业、文化娱乐业也是发展不足,机会很多。由于城市存在大量的待业人员和企业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发展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是不成问题的。这里最大的限制是资金问题。要解决资金问题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除国家投资外,要吸纳社会资金和引进国外资金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向社会集资,也可以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街道、居委会用自有资金兴办第三产业,或用闲置的房产、设备、土地、技术等入股。在第三产业发展中,鼓励个人独资或合资经营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
  
   4.实行非平衡发展战略,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研究,目前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主导部门应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特别是批发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这些部门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多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或薄弱行业;二是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大;三是与生产的联系较强;四是前向连锁效应较大,其发展对城市经济总产出增长的推动较大;五是这些行业除金融保险和邮电通讯外,地方在其发展中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六是这些产业的盈利能力较高。
  
   5.通过对劳动力的存量调整方式和增量新组方式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所谓存量调整就是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劳动力的存量引导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去。这种调整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把体制改革中调整出来的富余人员组织到第三产业中去;二是鼓励一部分机关人员从事第三产业;三是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或倒闭的单位中的“服务机构和设施”向社会开放,逐步社会化;四是鼓励亏损或倒闭的第二产业企业经营第三产业。所谓增量新组就是新增劳动力以多种方式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引导新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中的短线服务,使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6.促进第三产业市场的规范化
   第二产业市场是由交通运输市场、邮电通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服务商品交换体系。由于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同一性,第三产业市场一般没有集中的固定场所,所以在管理上有别于第二产业市场。由于第三产业市场发育程度低,法制不健全,迫切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节。例如,当前服务业的价格体系比较混乱,背离了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高的过高,低的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具体表现在对国营企业价格管理过死,有的长期亏损得不到解决;而对新集体和个体工商户放任自流,有的高出成本几倍,形成了竞争秩序的混乱。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5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