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蔚雯

  【摘要】 企业内部审计是在现代企业下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文章介绍了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机理及特征,并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风险 防范
  
  内部审计是由部门、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制约,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土壤,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增加了风险。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机理及特征
  
  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审计风险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分配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广义的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内部审计职业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内部审计主体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所限,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现代企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权责明确。这不仅体现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员工的多层次、多环节之间,从而形成分权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界乎其间,起着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与评价作用。这样,企业所有者对聘任经理,以及经理对所属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经营行为监督和业绩评价,就由各级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对接受的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未能发现重大错弊或出具的审计结论失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因而,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内部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与企业相一致的目标。作为企业组织的构成之一,内部审计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紧密相联,可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因而,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致性。其次是内部审计风险范围的扩大化。社会审计接受委托,其风险仅限于约定审计项目涉及的内容,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职能部门,根据管理的需要,其监督与评价的范围就不仅限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凡属企业经营行为,都可以成为审计对象。因而,从违反财经法规到经营活动失误,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未能予以揭示或判断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但是,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交的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中已充分、客观地揭示了所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管理当局未能予以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解决方案,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不是内部审计的责任。第三,是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系数。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当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难以进行调查取证,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审计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审计回避制度,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第四,是内部审计对审计事项不具有选择性。社会审计在接受审计委托之前,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估,当预计审计风险水平高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可以拒绝接受审计委托。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种职能,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在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之下展开日常工作,不可能对风险水平不同的审计项目做出选择,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内部审计职业自身分析,普遍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具体表现如下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不断出现,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仅有一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缺乏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以此来指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 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如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私设“小金库”,搞真假两套账,内外串通,如果没有线索,审计人员就有不能查清事实真象的风险。
  4、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其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领导决策参考。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5、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首先是业务水平,审计人员是否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是影响审计质量和风险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职业道德,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独立审计准则,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评价,这些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6、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方法的影响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本身就蕴藏着较大风险。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内审人员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掌握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就要有意识地防范审计风险,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职能。同时,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自身规律。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顺内审管理体制
  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宜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向更高层级升格。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而规避内审风险。
  2、健全内审法规体系
  当前应加快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保证内审的合法身份,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使内审走上依法审计的道路,降低审计风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期将发布《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0个具体准则,连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构建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
  4、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5、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在审计方法上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霍跃娟: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5).
  [2] 田铁西:内部审计风险浅论[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5).
  [3] 赵如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成因探析[J].财经科学,2001(1).
  [4] 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5] 刘维: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