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质量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俊杰 张菲珅

  摘 要 随着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职教育正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也趋于成熟客观。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质量评价
  
  随着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114万,2002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是145万,2003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212万名,就业率为70%,其中本科就业率为83%。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更是高达338万,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13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近有480万,其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可想而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广大毕业生们的就业心态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因素上:就业单位意向,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地区等等。只有认真分析了解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前提及现实依据。为此,各大高校及组织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情况调查活动,目前的高职院校就业现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单位意向,期望合理化分析
  
  双向择业政策和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就业增加了困难。在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就业意向、期望值逐渐趋于合理。
  
  根据调查显示(见表1),大多数毕业生希望选择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及三资企业工作,选择比例分别为23%,30%,19%,25%,但同时去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的比例也明显上升,比例分别为18%和12%,这表明,毕业生的择业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非正规就业及继续深造比例也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月薪期望也趋于合理,比较理性的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地评价,期望值多在1200-2000中,比往年有所下降。
  
  二、就业观念的功利化分析
  
  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不是根据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和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而定的,而是把经济收入高(45%) 、良好的工作环境(28%) 、工作稳定有保证(23%)作为就业的标准,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应聘者人满为患,而地处偏远、收入相对低的单位门庭冷落,苦于得不到适用人才,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业观念的功利化使很多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条件变成工资多少,舒适度多少,而不是国家需要及个人的学习和锻炼。
  学校对毕业生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从大局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就业,从基层做起,到最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单位工作,使自己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三、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分析
  
  由于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渠道也由原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元形式,据调查,毕业生现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找工作:自我寻找(15%) 、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包括学校召开的各种供需见面会) (29%)、参加各地方、部门召开的供需见面会(16%) 、父母、亲友介绍(13%) 、考研(15%) 、通过学校就业网就业(8%) 、其它(公务员、出国等) (4%)。见表2:
  
  从以上调查显示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是通过各种供需见面会来就业的,因此,学校及各有关部门应重视并多组织各种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场所,这样,不仅大大的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负担,也为用人单位能选择理想的人才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调查上还可以看到,毕业生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就业的只占6% ,网上就业缩短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既经济,又节省时间,应该是优越于其它就业方式,被毕业生广为应用,但现在事实正好相反,这说明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信息量和实用性都满足不了毕业生的网上求职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适用的并能够满足毕业生需要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今后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同时,考研、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出国留学也是毕业生就业的新目标。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本科生中,准备考研的毕业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考上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此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平等竞争和高透明度的方式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因此,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样对就业压力起到了缓解作用,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
  
  四、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质量评价
  
  高校就业现状就像市场状况调查,而毕业生就是我们高等院校培养的“主产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毕业生的质量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国外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毕业生评价标准及就业质量衡量,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就业现状分析让我们了解是怎样一个情况,该如何作毕业生就业工作;而毕业生的社会质量评价就像一个产品反馈,一个衡量标准,告诉我们如何做好培养指导工作,怎样才是高质量就业。
  以前,我国高校普遍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供需比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及毕业生质量评价主要依据。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静止,并没有反映毕业生在真正走入社会后的价值及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也趋于成熟客观,在保留了以前两个基本数据外,更增添了许多实际因素,更具有现实意义及指导意义。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质量评价是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综合评价,更具全面性及长期性。
  1.就业率。这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约的一次性就业率。
  2.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3.平均起薪。学校学生就业薪金的平均值。及一定时间后薪金平均增长幅度。
  4.社会声誉。社会及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是否优秀的评价。
  5.社会贡献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进步贡献大小,承担社会责任大小。指标有:①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家百强企业毕业生人数。②自主创业毕业生数量。③居重要领导岗位人数等等。
  6.成才速度。在工作岗位上适应并发展的时间。
  7.健康因素。毕业生的身体状况应至少能胜任他所担任的责任。
  相较过去的评价,社会、企业、及高校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都趋于合理健全。如,不同学校相同专业学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就有利的说明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声誉可以很好的体现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成才速度可以反映毕业生的适应性及上进性。一个好的评价机制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衡量作用,同时也对教育本身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反馈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改革也正在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实行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很多毕业生都能够适应当前的就业现状,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同时,日益成熟的毕业生社会质量评价体系,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应不断分析调查,积极调整,以适应社会,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戴树根,何佳振.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调查及研究[J].
  [2]苏贻涛.浅谈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5(2).
  [3]李迎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应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9.
  [5]施尚明.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5.
  [6]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大学生就业,2005.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京东校区公教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0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