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鄢 涛 解敦亮 张 纯

  [摘 要] 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产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文化等方面对景德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了提升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106-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批准号:05YJ214)、
   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指导项目“景德镇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鄢 涛,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与经济法;
  解敦亮,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与管理;
  张 纯,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与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3)
  
  景德镇陶瓷产业维系了景德镇千年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至今仍在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产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当前,深入研究和培育提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景德镇创建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1.创新体系。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创新体系十分完备,现有陶瓷院所4家(景德镇陶瓷学院及院属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拥有原轻工部属景德镇陶瓷学院(全国唯一一所陶瓷专业本科高校),专业门类齐全。近年来,景德镇以实施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区域创新试点工程为突破口,组建了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陶瓷区域创新体系,陶瓷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也改写了江西省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景德镇通过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景德镇陶瓷创新体系,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为建设创新型瓷都奠定了基础。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研发的投资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在整个产业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在市场地位、企业规模和创新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国有经济在景德镇陶瓷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与某些地区国有经济完全从陶瓷产业退出相比相差甚远。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5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10.98亿元。政府对陶瓷企业的干预还是比较多,企业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受政府左右,研发与生产并不完全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主动性。
  景德镇陶瓷企业大多数规模比较小,有一定影响力的陶瓷企业集团很少,不少陶瓷企业仍然是小规模的作坊。虽然这些企业经营起来比较灵活,但是技术、设备落后,职工素质不高,管理主要依靠企业主的经验,同时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产品和技术开发条件较差,创新实力较弱。
  企业自主创新是相对独立的一系列活动的动态的综合过程,不仅需要组织好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而且要保证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产品、新工艺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很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要求将技术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组织过程有机地加以整合,谋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化。由于景德镇多数陶瓷企业没有成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研发的投资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其从事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不强,对实现各个环节、职能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整合的探索不多且不够深入,没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
  2.创新体制和机制。在创新制度和机制方面,景德镇市在全国区域型传统产业现代化及区域创新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2003年,江西省政府和科技部批准实施“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区域创新试点工程”,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把景德镇列为国家科技合作示范市;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景德镇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城市。3年来,陶瓷领域争取到上级部门经费3 186万元,其中科技经费2 81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57项,2005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是1999年的2.05倍,基本形成了以日用瓷、陈设艺术瓷为主,建筑卫生瓷和工业陶瓷为两翼的“大陶瓷”格局。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现已由科技部与江西省政府两家共建单位扩展到由商务部等相关部委多家共同参与建设。但目前,景德镇在知名品牌保护、行业管理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很好发挥体制和机制对陶瓷产业的促进作用。
  景德镇本来有很好的“产学研”结合条件,这里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和陶瓷研究所,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人才,同时景德镇陶瓷企业也相当集中。然而由于景德镇产学研一直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创新信息在传导中受阻,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不到市场检验,无法转化为市场价值。景德镇市近几年来花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开展科研活动,安排科研项目二百多项,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这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不到20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10%。
  3.创新环境。创新环境首先体现在创新主体进行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当前,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内部科研机构不健全,创新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较少,创新活动不够活跃。景德镇陶瓷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5%以下徘徊,而其他地区的陶瓷企业投入多在2%左右。财政科技拨款也只有极少部分在企业。这样少的科研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从全市陶瓷科研院所收入总量和构成看,财政拨款虽然总量有所增长,但总量仍偏小,仍有相当部分科研院所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创新环境还体现在创新意识和观念上。景德镇陶瓷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陶瓷方面注册的商标和专利较少,很多企业缺乏创新主动性,热衷于模仿和仿制;政府对陶瓷企业侵权行为采取了多项打击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一些知名品牌(例如“龙珠阁”、“红叶”等)经常被肆意仿制,假冒伪劣陶瓷充斥市场,陶瓷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使得景德镇陶瓷在品牌建设上受到严重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景德镇陶瓷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环境体现在政策环境上。景德镇近几年来在政策环境方面做出了一定改善,然而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各种政策之间的配合还有诸多问题,各创新主体对各项政策的运用还不够合理。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景德镇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振兴瓷都的政策,并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规划。但到目前为止,景德镇市的创新政策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各种政策之间的配合还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同时,各创新主体对已有各项政策的运用还不够合理、充分。如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调研发现,该项政策在重点陶瓷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20%,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占应该享受金额的比重低于10%。
  4.人才队伍。近年来,景德镇市着眼于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但景德镇陶瓷创新人才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1)市级陶瓷科研院所力量单薄,企业陶瓷科研人才仍缺乏;(2)在人才队伍职称结构上,陶瓷科研中级、初级人才配备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3)在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上,陶瓷科研人员老化,新生力量不够,断层现象严重;(4)绝大多数科研所人才流动不快,陶瓷人才外流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5.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人类的创新活动表明,文化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景德镇地处江西省的东北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隶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形成了开放的社会文化特质,历史上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城市,吸引着各方人员;为景德镇赢得了“十八省码头”称号,清人题诗“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情况的写照,因而能“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
  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失去了原有的开放性。景德镇与外界的物资交换以及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只能在行政指令性计划下进行,不仅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景德镇社会文化失去了以往的开放性。在创新文化方面,景德镇的历史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景德镇现在的创新文化氛围不仅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且不及以往。
  
  二、提升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1.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地方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者,以清理各种阻碍创新的政策为切入点,认真研究本土实际,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采取地方立法形式,进一步拓展制度空间,为陶瓷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通过设立创新投资基金,鼓励个人、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加大陶瓷基础领域研究投入的同时,发现并找出具有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立项,为一些企业无力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充当攻关的组织者和资助者。
  地方政府应在科技创新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发展、申请专利、产品商品化、奖励企业招揽人才、培训科技人员、鼓励知识的扩散及应用外,更应构建一个有助于陶瓷科技研究成果形成、运用和扩散的体系。
  2.培育陶瓷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陶瓷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实力,而且可以引领产业内中小陶瓷企业共同发展。培育陶瓷龙头企业可以从培育陶瓷生产龙头企业和陶瓷贸易龙头公司二方面入手。
  (1)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兼并重组,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陶瓷生产龙头企业。陶瓷生产龙头企业应承担起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重任。
  (2)扶持一批以出口代理为主的陶瓷贸易龙头公司。引导贸易公司在国外设点,收集信息情报,拓展销售渠道。加大金融机构对贸易公司的支持力度,使之具备资金、信息、渠道等方面的实力,增强贸易公司对陶瓷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与结合力,形成出口为导向的、稳定的、长期的工贸合作关系。陶瓷贸易龙头公司应积极收集国内外陶瓷市场信息和陶瓷科技发展情报,引导企业生产,指引陶瓷科技创新的方向。
  3.培育陶瓷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沟通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中介服务机构具有服务、沟通、协调、自律、公正、监督等方面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介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服务型产业。因此,应按“分工明确、运作规范”的要求,加快成立为陶瓷服务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按市场发展自发组织,也可以由政府引导和扶持。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规范其运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陶瓷产业对中介服务的特定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速使行业内非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与隶属单位脱离行政关系,转为独立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专门为陶瓷企业提供多功能服务、有突出行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介服务体系。另外,从国内外成功的中介机构所采取的经营机制来看,股份制和合伙制是运行比较成功的组织形式。
  中介服务业是智力产业,中介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制定中介服务各领域的执业资格标准,严格选拔从业人员。从业后,中介机构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中介人员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包括资料收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人际交往等)和法律培训,提高中介人员的理论水平、职业道德和实际工作能力。
  面对企业高质量、全方位的中介服务需求及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的进入,政府部门应为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严格中介机构成立标准,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基本规范,利用税收、信贷及投资规模等政策调整中介业内部结构。
  4.构建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愈加迅猛,应用更加广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产学研联合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市场、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各有优势,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发挥几方面各自的优势,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速度。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除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合作培养等形式外,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建立起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新机制。景德镇应以科研资源整合思路为契机,打造以陶瓷科技创新基地为核心,以陶瓷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以陶瓷高新科技开发区为载体,以国际陶瓷技术和文化交流及产业基地为补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5.加大陶瓷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景德镇拥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院校,是全国陶瓷行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显著的优势。景德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大引进力度,为陶瓷科研机构和企业补充急需的科技人才。落实好景德镇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中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配套措施,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同时,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使企业内部人才得以快速成长。
  6.充分挖掘和弘扬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尤以陶瓷历史文化独具优势。充分挖掘悠久、厚实的陶瓷历史传统文化,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的源泉。景德镇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工艺美术大师众多和陈设艺术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大力发展陈设艺术陶瓷,带动景德镇陈设艺术瓷的创作与繁荣。通过建立陶艺村园区,吸纳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等陶艺名人建展室和工作室,以“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方式,使具有名人风格的作品实现量化生产,高起点地切入国际工艺美术瓷市场。另外,景德镇许多优良的制瓷传统和宝贵经验应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不仅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创新思想的解放,而且可以指导和启迪各种陶瓷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元,王海燕. 关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6,(1).
  [2]梁小依,高建平. 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3]吴忠泽.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J]. 中国软科学,2005,(6).
  [4]郭建晖.中国古代制瓷业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J].中国陶瓷工业,2003,(8).
  [责任编辑:昱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