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要“保8”更要防通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翼飞

  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试图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危机的影响。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也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09年,政府围绕“保八”的目标又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宽松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采用大量刺激方案的情况下,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通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我国货币政策须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微调,对潜在的通胀问题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经济刺激方案成效显著
  
  面对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出拳快、出拳重”的调控思路下,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刺激经济。
  货币供应量增长打破“纪录”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引下,今年上半年各大金融机构发放大量贷款,新增信贷7.37万亿元,远超年初政府设定的今年全年新增贷款下限目标5万亿。
  与之对应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也开始急升。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4月、5月M2增速均超过25%,已远超央行17%的预期目标。该数据不仅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相当靠前。按照经济运行规律,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对物价的推动作用有一年左右的时滞,因此带来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积极的财政“组合拳”
  危机发生后,国务院相继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经济振兴方案,积极推动医疗改革,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促进内需增长的政策。预计4万亿经济刺激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的需求,对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起到了重大作用。
  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显著,宏观经济企稳回暖
  今年以来,各种产业刺激计划和信贷的高速增长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自2月中旬以来,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好转。从年初开始,PMI、投资、零售市场等经济数据出现积极变化,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在出口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对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作出较大的贡献。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歌猛进,1-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继续呈逐月攀升态势。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外贸数据,也有好转的迹象,最近几个月进出口数据均实现同比降幅减少,环比上升。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6月份为53.2,略高于5月份的53.1。该数字已经是4个月位于临界点50的上方,先是制造业继续保持初步回暖迹象。
  国际统计局发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达到7.1%,其中,二季度增长7.9%,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势头已基本确立。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也已经达到稳定的区域。
  物价跌幅收窄,通缩压力减轻
  CPI在去年2月一度达到高点8.7%,之后一路下滑,并且跌幅不断扩大。在去年四季度国家果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物价的过快下跌趋势逐步得以遏制。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
  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我国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这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同时也带动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潜在风险
  
  在国际经济环境、宏观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复苏过程复杂多变,而物价水平在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及“输入型”通货压力影响下,很有可能会快速上涨,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胀风险大大增加。
  仅看到物价指数的低位运行,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如果央行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及时回收巨额流动性,将可能再次埋下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通胀预期显现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果断一致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大家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的极大担忧。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在未来6个月当中购买至多3000亿美元的国债,计划将2009年抵押贷款相关证券购买规模提高8500亿美元,达到1.45万亿美元。美联储大胆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被业内人士视为美国开始狂印美钞刺激经济的重要信号。美元贬值预期正在侵袭全球既有的资产价值体系,资产价格新一轮泡沫正在生成,并势如破竹地传导至中国资本市场。
  年初以来,全球主要股市均呈现涨势。中国沪深两地的A股股指接连创下新高,累计涨幅超过70%;香港恒生指数也创下9个月来的新高。原油期货已升至七个月高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较年初价格近乎翻番。单在5月份,原油期货上涨30%,创下十年来最大月涨幅。有色金属价格也是涨幅可观。国际期货黄金价格创下三个月高点,一度逼近每盎司1000美元关口。价格的上涨甚至还传递到农产品期货。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
  美元贬值推动了通胀预期的形成。股市持续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扬、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黄金和金矿股票价格的飙升则进一步强化了通胀预期。
  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风险大大增加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降临导致外需不足、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显露出拉动作用。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当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CPI、PPI持续走低与资本品、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相伴。
  中长期高通胀风险加大。首先,产品缺口中期来看终将消失,一方面要求复苏将收窄其与潜在产出的差距;另一方面,闲散产能亦将由于机器设备的折旧而下降。
  近期通胀预期已有抬头。随着经济企稳的迹象显现,市场情绪有了显著改善,投资者亦在经历了过去数月的高度避险情绪后逐渐建立起风险偏好。尽管实体经济仍未出现持续复苏的信号,资产价格已显著增长。尤其是能源等大宗商品与食品价格已从2、3月份开始回升,可能进一步强化未来市场对通胀的关注。
  首先,由于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持续飙升的势头,“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其次,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历史经验表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M2增速是通胀稳定的领先指标。M1和M2反映到CPI中,可能会滞后8-9个月和18-19个月,我国6月末M2同比增长28.5%,已经连续几个月高速增长。现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度宽松”的本意。在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多方博弈之下,货币政策已形同不设防。
  虽然目前我国CPI依然处于下降时期,但这和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很大关系,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在巨大的货币供应量刺激下,“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通胀重返0以上区间可能触发通胀预期的再度升温,而技术效应在8月以后消失,可导致CPI通胀在四季度开始反转。
  信贷高增长恶化“投资-消费”比例,加剧产能过剩
  今年上半年,投资为GDP的增长贡献了6.2个百分点、消费和净出口分别贡献了3.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而在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4个、4.3个、2.7个百分点。如果不考虑外需,今年上半年内需中消费与投资之比大约为1:1.6,较之2007年两者基本持平的局面更加难尽如人意。
  在出口大幅度下降、消费大幅上升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要扩内需、保增长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幅提高投资比率。投资比率的持续上升和消费比率的持续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将来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有限而投资再次过热的风险,2008年全国各地区总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57%,2009年这一比重还将继续提高。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中的基本比例关系,它的长期失衡必然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从去年开始,多数行业经历了痛苦的去库存化,然而更广义的“库存”,即过剩产能却不是短期内能消化的。源源不断的信贷资金刺激着工业投资冲动,如果资金运用不善,更有可能酿成新的过剩产能,给未来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蒙上一层阴影。

  
  适时进行货币政策微调,预防通胀来袭
  
  短期内,我国通货紧缩压力仍将存在,而中长期又有出现通货膨胀的隐忧,因此未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把握好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通缩仍是稳定物价的主要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应该保持。同时,对未来通胀抬头的隐忧,虽然目前不是过于夸大,但也要有应对之策,应提前通过货币政策的微调,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
  目前政策的制定一方面要能够对抗短期通货紧缩预期的压力、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另一方面又要能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避免中长期通胀风险的挑战。要把握好后续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推出机制,即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迅速、果断地回收流动性,而时间点击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会对经济复苏构成冲击,太晚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货币当局应该平衡经济增长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更需警惕通货膨胀损伤长期增长的基础。在货币政策执行层面,则应该从事实上的“极度宽松”回归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在现有的增长方式之下,中国经济增长越快,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调整也就越剧烈。在经济企稳之日,恰是严肃思考现有刺激经济政策退出之时。三季度是个关键性时期。
  
  调整产业政策方针,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引导信贷资产进入实体经济
  在正常的情况下,银行将信贷资金贷给企业,这些资金应该进入实体经济。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总体情况来看,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进入了实体经济并且已发挥出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也确实存在有企业将信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进行投机的现象,进而可能促生资产泡沫,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切实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贷款管理和对企业的跟踪工作,继续做到“严查紧跟”,从细节上堵住漏洞,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同时,还应积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防止投资过度,防范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积极制定新能源发展政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有效抑制资产价格膨胀可以起到“治本”的作用。距离启动时间仅两个月,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讨论稿,下一步将按程序上报给发改委、国务院,并将择机出台。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第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
  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作用
  目前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民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帮助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扩大内需等社会矛盾。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国家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小企业未来可以为国家做很多贡献,但前提是要长大。国家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出台扶持政策,对中小企业尽可能做到“多予少取”,给其创造愿意自主创新的活力。要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要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8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