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做好人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小黎

   摘 要: 本文从现时期人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及效率的几个因素,由此提出笔者对做好人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劳动工资; 人事统计
  中图分类号: F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63-01
  
   人事劳动工资统计,一般称为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制定劳动就业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的依据。它在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企事业经营管理和个人权益维护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劳动工资统计中的劳动工资指标一项,就是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依据,是法院在裁判民事案件中对受害人给予经济补偿时的参考依据。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员工结构、薪酬水平等是企事业单位比较关注的问题,也使劳动工资统计成为单位管理的基本要件之一。因此,准确、及时、全面地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一些粗浅认识。
   一、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不够重视
   单位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制约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也有了一定重视。但仍有一些单位领导,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普遍认为统计工作只不过是简单地加加减减,数据多点少点、早点迟点无关紧要,估计、差不多就行,有些单位甚至存在故意瞒报、漏报、虚报的现象。
   2.劳资统计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管理
   由于认识不足,多数单位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未做为一项长期工作,只是做为附加工作或临时工作,单位未建立定期的日常统计报表制度,如月报、季报、半年报管理上报等,统计工作也多集中在每年年底的年报期间,因此统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和对比性,易错报、虚报;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致使统计指标无从查起,统计数据缺乏原始依据;未建立统计台帐,导致记录、数据不清;统计人员未持证上岗、人员更换频繁、兼职工作等。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完善引起的。
   3.劳动统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专业管理或认识不到位,各单位劳动统计工作人员多数为兼职且变动频繁。劳动统计人员不能专心致力于统计工作,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难于按要求、保质量完成数据统计,更谈不上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数据的核算运行提出分析等。加之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队伍极不稳定,且统计分工匆忙交接,极易引起数据不连续,甚至造成统计数据失实。
   4.劳动工资统计改革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增加,对劳动工资统计结果及运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人事制度、工资管理等相继出台了改革性措施,而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劳动工资统计内容及指标设置呈现出“老化”状态。多年来,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群一直由从业人员数、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平均劳动报酬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适应政府决策需要及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指标明显不足,如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指标,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就比较缺乏。同时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或行业间,还存在劳动工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统计数据重复上报等问题,这都需要统计主管部门加强规范和统一管理。
   5.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
   在多数单位的劳资统计工作中,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信息数据库未建立或建立不完善,统计数据时还存在手工辅助计算、信息源不一致等问题;报表上报形式仍以纸质报表、手工填报为主,未实现网络直报;报表处理各道程序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数据出错难以及时发现等。同时统计人员只对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忽视对统计过程的控制、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预测,使统计工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发挥。
   二、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建议和想法
   1.提高认识、领导重视是前提
   单位应把劳动统计工作做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支撑工作,明确业务主管领导,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在人力及财力上给予相对重视。单位领导不仅要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劳动统计工作现状才能得以改善,统计效能也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2.加强统计制度管理
   数据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工资统计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可行的统计管理体系,从基层统计抓起,从日常统计做起,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定期化。首先必须严格推行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其次建立并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设立日常报表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层层环节抓起。第三建立数据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从数据源头开始规范,做好各项统计台帐的登记和日常管理。
   3.加强统计人员专业性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劳动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要熟悉人事劳动管理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统计手段、信息化技能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专业队伍,首先要尽可能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其次必须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培训,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树立、强化责任心和原则性;二是抓紧统计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做好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
   4.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障体系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取决于日常统计中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在日常统计工作管理中,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体系,严把统计工作各项环节,包括数据信息源、原始记录采集、统计计算、汇总分析等,利用各项检验方法,如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等,确保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同时严格报表把关程序和控制报送时限,做到统计报送优质、高效;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责任处理。
   5.强化统计数据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统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对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要体现人事劳动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专业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形成明晰的统计分析报告,才能最终发挥好统计工作的参谋职能。比如,用结构分析法来分析某单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构成,可看出该单位技术干部老龄化问题是否严重,中青技术后备力量是否充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填补人员断层、如何确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方向等。
   6.改革统计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实现规范化、高效化,除了严格细化制度、加强专业管理,更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应用工具。比如可以利用办公软件普及电子台帐登记,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快速检索、查询、汇总等;其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发统计应用软件,实现数据统计自动化,进一步提高统计效率和数据质量;再次在行业或区域内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统计数据网络直报,可以减少中间报送环节,实现实时高效报送,并能方便地方基层人员工作。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是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也是统计工作改革的必然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