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庐隐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钟方

   摘 要: 庐隐――中国“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也是她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生命底蕴。细究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我们发现,其中既有时代因素的导引,也有个人生命体验的影响。
   关键词: 悲剧意识; 童年创伤; 人生磨难; 叔本华哲学; 时代因素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1-01
  
   庐隐是“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作品涉猎多个领域,有小说、散文、书信等;代表作《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可作为那个时代的剪影。庐隐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五四”反封建反殖民地的主题,而且反映了“为人生”[1]80的创作宗旨。尽管她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大多数作品都以悲观绝望为感情基调;悲剧意识是贯穿她作品的情感主线。生长于“封建氛围”[2]却又被五四运动深深感召的庐隐,为什么作品中会有那么浓烈的悲剧意识?下面对此试作粗浅的分析。
   一、童年创伤与经历坎坷的影响
   据亲友们回忆,庐隐是一个悲郁气质很浓的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和庐隐同学两年的苏雪林在《青鸟集・关于庐隐的回忆》里说:“庐隐第一次给我的印象,……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庐隐的第二任丈夫李唯建也回忆说,他们初次见面时,庐隐满面愁容,神情抑郁,令李唯建讶异不已,不得不问她:“女士为什么这般深沉的悲哀?”[3]64而庐隐也在《自传》中说自己常常为了“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免要缺”[3]210而哀伤感叹。可见,庐隐的确是一个性格悲郁的人物,举动之间含愁弥恨,像极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俗话说,万事有果必有因。庐隐虽出生于福建闽侯的大户之家,但命途多舛。出生之际,外祖母不幸去世。于是这个本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孩一下子成了母亲眼中“不祥的小生物”,从此难以“享受到母爱的甜蜜”。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三岁时还不会走路、说话,却养成了爱哭、爱闹的脾气。又因为总是啼哭,在随父亲赴任长沙的途中差点被他抛入滚滚江流……后来父亲去世,又随着寡母投奔远在北京的舅父。在舅父家里,虽然没有遭到厌弃,但依然缺乏母爱,母亲对她总是冷若冰霜,“她是从心里憎厌了我,而我也真怕了她”[3]177。后来,随着年龄渐长,母亲的态度有所改观。但童年这段灰色的记忆却无论如何都难以抹去,以至于她养成了倔强执拗的性格和悲观厌世的气质。而她成年后又接连遭受生离死别的打击,“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她死了母亲、丈夫、挚友石评梅和哥哥。他们的相继死亡,使悲哀像山一样压在她的心上……”“石评梅死后……她说:‘这时节我被浸在悲哀的海里,我但愿早点死去……我试作慢性的自杀。’”[1]73-74可见,庐隐的悲郁气质是培植其悲剧意识的沃土,而这种悲郁气质的形成,又与童年创伤和多舛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苦难的童年生活使庐隐心中生了悲观的芽,而不幸的人生经历让这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再也难以连根拔除。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
   庐隐曾在《自传》中探讨过自己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对于他的‘人世--苦海也’这句话服膺甚深……悲哀便成了我思想的骨子,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都染上悲哀的色调了”[3]210。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热潮的推动下,叔本华哲学来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学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创作观和研究观,也深深影响了自称为“悲哀的叹美者”[3]210的庐隐。庐隐用她诚挚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叔本华哲学的拥戴和膜拜:她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沉沦于琐碎生活,就是浪迹天涯逃避现实,或者选择以死亡来结束“生命本质的痛苦”。所以,沙侣屈服了,露沙远遁了,而亚侠死了,丽石死了,沁珠也死了……这一切都深刻地印证了叔本华的理论:“痛苦之为痛苦是生命上本质的和不可避免的(东西)……”[4]432。
   三、时代局限与理想破灭的影响
   茅盾先生在《庐隐论》中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的关系。……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的确,“五四”运动对庐隐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五、四”精神的召唤下,庐隐曾对“反封建礼法”、“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问题做过积极的探索。
   追溯庐隐平生,我们知道,对“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探索和实践,她可谓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的大胆无畏直到如今都还令许多人不敢望其项背。她先是与有妇之夫郭梦良在上海结婚;郭不幸病逝后,她再次突破贞洁的桎梏,与小自己九岁的清华大学学生、青年诗人李唯建结为伉俪,并将自己与李恋爱期间往来的书信集结出版,名曰《云鸥情书集》……然而庐隐牺牲名节、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却没有换来自己向往的幸福,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婚后,她才发现,现实生活和她理想的婚姻生活实在相去甚远。在小说《前尘》中,她这样感叹道:“伊觉得向往结婚的乐趣,实在要比结婚实现的高的多……煤油多少钱一桶?牛肉多少钱一斤?如许琐碎的事情,伊向来不曾经心的,现在都要顾到了”[5]75。可见,庐隐对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结果非常失望,这并不是她所要的“妇女解放”。她所要的解放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5]279。可惜,她最终也没能“打破家庭的藩篱”,反而在家庭琐碎的生活中消磨了志气,最后竟然因为“生活拮据,为节省费用……”[1]78而花钱顾产婆来家帮助生产,结果手术失败、难产而死,年仅35岁。
   庐隐的遭遇令人同情。尽管在别人看来,她是爱情、婚姻的胜利者;但正是这华而不实的爱情、婚姻摧毁了她的生命,摧垮了她的意志。因此,庐隐的爱情、婚姻归根结底是一场悲剧,而她的人生悲剧还不仅于此。庐隐也曾对人生出路做过探索,结果却只有陷入更深的迷惘和绝望中,《或人的悲哀》中亚侠就是她徘徊的影子,亚侠的死,正是庐隐的信仰发生危机的结果。“五四的怒潮”把庐隐从“封建氛围中”震醒,但她醒来后却发现无路可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6]。这一场信仰的悲剧使庐隐愈加沉沦于悲哀的情愫之中。不可否认,五四运动打破了几千年来桎梏人们的各种封建思想,但破坏之后却没有建设,迷惘的青年们依然不知道该走向何方。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五四’时期最大的成就似乎仅仅是确立‘价值正负’。”“在短短十年时间未及建立一个在秩序和系统性上都如‘父’的文化那样完满而完整的‘子’的文化,也可以说,这一‘子’的文化由于缺少相应的政治、经济基础而难以存活”[7]。可惜,庐隐和其他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抑或认识到了,却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综观庐隐这一生,她所孜孜追求的“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等都无果而终;她积极探索人生出路却终于走投无路。她的人生演绎为一场场爱情悲剧、婚姻悲剧和信仰悲剧,这一切又共同构成了她整个人生的悲剧。而造成这场人生悲剧的,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阎纯德.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庐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 茅盾.庐隐论[A].钱虹.庐隐选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 林伟民.海滨故人庐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戴锦华.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庐隐代表作・海滨故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 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9.
   [7] 温翼.悲哀是永驻灵宫的骄子――庐隐小说创作中的悲哀情愫探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