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审美:体验重于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梓林

  日前,一场生动有趣的“走进音乐世界”讲座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用生动通俗的解说,增强了人们对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澄清了许多人多年来在音乐认识和音乐欣赏上的误区,同时也告诉我们音乐的审美意境及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音乐何须懂: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概念性的内容
  
  记者:对多数普通大众来说,听听通俗歌曲还行,要是真被请进音乐厅听起严肃音乐,一般多少都会发憷,怕听不懂被人笑话。您一直致力于严肃音乐的普及工作,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周海宏:很多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之所以难以被接受,仅仅是由于它被人们认为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范畴。
  这种音乐被专家们告知是具有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之类的内容,因此不能简单地听,而必须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要用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正确地欣赏。正是“严肃”的面孔和“深刻”的要求,使许多听众对人类最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理。在这种不正确的审美观支配下,音乐普及工作把许多听众推到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记者:您曾说“学音乐的也听不懂音乐”,您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周海宏:我们总是要从音乐当中听出视觉性、概念性的这种压力让我们听不懂音乐,而实际上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这种视觉性和概念性的内容。其实我们搞音乐的人――音乐专业工作者也听不懂音乐!对绝大多数乐曲的所谓解说其实包含着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欣赏者根据“解说”、“标题”来揣摩音乐的内涵时,往往一片茫然,从而引起沮丧的情绪。这也是造成人们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搞音乐的人和那些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从不管什么内容懂不懂的问题。音乐欣赏其实非常简单:闭上眼睛,打开耳朵,放松地去听,享受音乐之美,别想“懂”与“不懂”的事。
  
  ●音乐理解何须正确: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记者:在音乐欣赏中,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否最重要?
  周海宏:我举个例子,傅聪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望的钢琴家,他的国学修养特别好。作为客座教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中,经常用唐诗宋词解释音乐作品。有一次他给学生讲18世纪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傅聪教授这样讲:“你听听这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个主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用中国古诗解释莫扎特,其实越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越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奏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音乐有三度创作的概念,作曲家第一度,演奏者第二度,听众第三度。普通听众其实没有必要在意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与作曲家的意图吻合。因此,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幸福人生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个人感性素质的提升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
  
  记者: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严肃音乐的普及推广,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周海宏:我们知道,小孩子都喜欢甜品饮料,而成年人则更青睐于略带苦味的醇厚饮品。同样,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作为一个完善的人,获得幸福生活不仅要有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理性能力,更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等感性能力。而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要学会超越“懂”和“理解正确”这两个观念形成的欣赏障碍。只要常听,音乐审美能力就会自然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9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