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创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专业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地方院校必然选择。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系统地对专业体系中所涉及的各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地方院校专业建设创新
  
   2008年度广东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BKJGZZ2008063)和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地方化的中国模式:地方大学发展的历程、问题与经验”(09YJA880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专业建设水平是反映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的真实体现,系统地探索地方院校的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机制、素质教育机制、学生的学习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体系,是为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对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大众化、职业化、社会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在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种不同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我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依然徘徊在这两种教育体系之间。造成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精英模式的惯性影响,在大学教育教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发展观等方面很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思想不够解放,胆子不够大,步伐不够快。
   2.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专业少,口径宽,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之一。我国建国初期,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据行业、工种、岗位甚至产品设置高校专业,最多时专业数达到了1400多种,直接结果就是专业数量太多,专业口径过于狭窄。改革开放以后,经过1987年和1993年的两次调整,使本科专业目录从1400多种压缩到504种。自此以后,直到1998年,将专业目录缩减了50%,减少到249种,并又对工科类制定了宽口径的引导性专业目录。政府教育部门对全国高校办学又有过多的统一要求,如统一的专业目录,相对划一的培养模式,相同的评估标准等,从客观上造成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竞争,导致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发展趋同,难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因此,目前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或者是不协调[1]。
   3.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培养过程设计、实施不协调
   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目标,后者则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既要与研究型大学有区别,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教学型学校。但是目前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模式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人才培养过程设计、实施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协调,最明显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没有突出学校的特色和创新;实践教学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修课和任选课的设计弹性不够,难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培养。因此,导致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错位以及教育活动的低效能。
   4.大众化教育要求与有限教学资源结构不平衡
   在大众化背景下,随着高校的扩招,专业发展又快又多,一方面教师数量与知识结构仍然跟不上扩招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较落后,教风和学风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课程、自主选教师的教学改革受到资源限制,难以真正推进学分制的改革。
   虽然地方院校具有发展快、多方支持、学生情商高等优势,但是办学历史比较短、沉淀不足、生源单调等问题,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质量的培养。从总体看,地方院校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专业定位不太准确,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专业办学规模偏小,整合的力度不够,办学条件不够完善;教学规范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有待加强;不注重专业内涵的建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创新建设的实践探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958年开办,1995年升格本科,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世纪,专科办学时间37年,本科教育历史14年,又经过两次学校的合并或并入磨合。同时,2002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基本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进入了所谓的“新建期”,属于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勇于改革,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相对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专业门类齐全,专业教师梯队基本形成,专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明确了地方院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从学校属性来看: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港澳,靠近广州,是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和发展经济的地缘优势。在设计学校规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开发等工作中紧紧围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一主题,具有明显的地方性[2]。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任何一所地方院校,无论其层次高低、规模大小,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地方的地理、经济的影响和文化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总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折射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中,使得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具有地方文化的烙印。
   2.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具体体现。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及专业结构的现状,坚持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原则,需求牵引,注重应用,凸显特色,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
   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好地与佛山“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相衔接,学校新建和改造一批现有专业,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学校提出的“理工为主,综合发展”的要求, 2010年,我校将以电子信息为重点,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组建了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并于今后两年内组建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增设了“光源与照明”、“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不断加大对理工科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工科类学科专业比例,在光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及信息化、生物工程、材料应用、土木工程等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前瞻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业创新课程建设
   创业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角色主体,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以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等,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对创业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闯出一条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008年学校启动了 “国际贸易专业”和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创业创新班”的实践。 “创业创新班”教学改革的试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依照人才培养定位,育人为本,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为龙头,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学,推进以BB平台为标志的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现代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课程建设。
   4.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构建和完善了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科技与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实训中心,采用“定时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等形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展校外实习空间,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在稳定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同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扩大基地数量,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完善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围绕人才培养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稳定、有效的管理系统。它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2]。
   树立以人为本、重在改进的理念,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一个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口,关注质量标准的科学设计和修正,注重教与学活动过程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并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评价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控制的运行机制。
   6.强化教学团队的培育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质量高和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学团队,积极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并在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坚持四大原则,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原则。二是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四是坚持“分级管理、责权利对等、事权和人权统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吕向虹.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方略[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2] 熊志翔.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0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