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添添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和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入世过渡期之后又体现出新的特点,反倾销、特别保障案件仍然是主要保护手段;知识产权摩擦不断升级;由于金融危机及美国政治的需要,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些都成为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不仅是因为在贸易关系日益密切的两国在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必要问题,也说明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诉讼中的劣势明显。在了解美国的贸易政策变迁后,发现即便是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仍不能完对外全开放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只有通过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此类贸易摩擦诉讼,并同时加强企业品牌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关键词:贸易摩擦;知识产权;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01-03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2000之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以致让全球的其他国家不能小视中国的力量。据IMF在2007年7月的一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就称,当年中国经济首次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在2008年的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是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一股强大力量。
  自从中美恢复建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就开始在贸易领域合作发展,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两个国家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就逐渐抬头,到了2000年之后有着更加愈演愈烈的趋势。
  1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1.1 贸易失衡
  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从顺差转变成逆差,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扩大,也成为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上升人民币汇率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美两国的统计口径不同,双方对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统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 从1991至2006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由968.9亿美元扩大到8361亿美元,美国商务部2006年的统计显示2006年的中美贸易逆差达到了2325亿美元,占到美国整个贸易逆差的27%。2008年,中美的贸易差额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2663.3亿美元。
  1.2 反倾销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对华反倾销起诉得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6月30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59起,占其总发起数的16%.美国反倾销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有近百种产品,在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一直以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从1980年到2007年,美国采取最多的手段是反倾销,它所针对的行业非常具有代表性,如化学产业、冶金产业(包括钢铁产业)。2011年年初到9月,每个月基本上美国都对针对中国有贸易救济采取讼诉的在进行裁决。
  1.3 “非市场经济条款”和“特保条款”
  美国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拿到了12年“特保措施”、15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8年的“纺织品限制措施”。“特保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在中国出口激增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的条件下,允许WTO成员对中国产品实行撤销减让和限制进口的条款;此外该条款要求出口国在该措施实施2年或3年后才可以进行报复。由于“特保条款”启动程序简单,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限制。在2002年到2005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特保”调查的40个案件中,纺织产业占到了其中的35件。
  “非市场经济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专门确定中国出口产品是否具有倾销或补贴行为的条款。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如果一国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可比性时,采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2002年之后美国运用该条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立案,成为了对华反倾销的第一大国。中美之间的彩电案例,美国就是以印度作为第三国替代来计算中国出口彩电的成本而判定中国彩电对美国构成倾销的。
  1.4 知识产权
  从1991年,中美双方第一次知识产权谈判正式开始,直到今天知识产权问题一直都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焦点。2005年4月,美国贸易谈代表办公室在对中国的“301特别评估报告”中提出中国的85%的录音制品和95%的电影为盗版产品,导致美国相关行业在2004年的损失达到25-35亿美元,因此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2007年4月,美国政府将中国的知识产权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指责中国在打击盗版方面存在“重大机制缺陷”,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执行不力,在认定盗版行为刑事犯罪方面的“门槛”过高。
  同时美国在国内市场上用关税法的“337条款”对侵犯了美国专利、商标权或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调查。仅2003年在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调查中,美国就对中国发起7起指控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337调查”案件。2004年全球立案26起,对我国11起;2005年全球立案21起, 针对我国11起。从1986年到2006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57起。
  “337调查”比反倾销打击面更大,处罚措施也更为严厉,因此也更为有效。如反倾销仅针对特定的产品,而“337调查”制裁结果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行业的产品,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上下游产品。反倾销只是增加关税,并且有5年时间的限制,而“337调查”的排除令将永远禁止被诉产品进入美国,不论价格高低都会永远失去美国市场。如果美国进口商不顾排除令继续进口,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表可以发布命令,扣留并没收货物。“337调查”比反倾销更容易启动。反倾销要对国内产业损害或损害威胁进行评估,而“337调查”中,申请人无此项证明义务。被诉方在“337调查”时如果缺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行政法官可以根据申诉方单方面提交的证据作出裁决。“337调查”的应诉成本的十倍到几十倍,使我国企业负担较重,美国企业使用这些手段来制造贸易摩擦获胜和获利的可能性较大。
  1.5 人民币汇率
  2003年7月美国国会要求行政部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调查。2004年9月,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组织”联合26家纺织、钢铁、农业公司组成“中国货币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要求美国政府根据美国国内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是否操控货币进行调查,提出额外征收40%关税的补救措施,并实施制裁。此后,美国全国制造业联合会也指控中国政府操纵汇率,造成不公平贸易。
  2005年4月6日,参议院以67:33的多数票通过一项动议,声称如果中国不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美国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外征收27.5%的从价关税。美国政府也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摆出同情美国制造业的姿态,开始公开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截至到2007年4月底,美国参众议院分别提出了19项和21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提案,内容大多涉及人民币汇率问题。2011年9月24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批准了中国汇率法案。依据该法案,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美国认定为币值被低估,美国将对自该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这一要求比美国的法律和世贸组织的规则更为严厉,如果众议院投票通过,法案将进入参议院立法程序。

  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主要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形式的贸易摩擦也在两国之间拉开序幕,向技术贸易壁垒和更为隐蔽的蓝色贸易壁垒(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最典型代表是SA8000标准,由SAI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日益融合也带来了摩擦的不断升级,中美的贸易摩擦已经从微观经济摩擦上升到汇率问题这样的宏观经济摩擦,而且由此进一步向国家的制度层面的摩擦延伸。
  2 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
  2.1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市场之一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三大市场之一,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 上升到2003年的8.95%。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相对地,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量之占到美国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的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当中,中国的出口商们就立即相应的得到了连锁反应的结果,很多的美国进口商无法及时交付货款,从2008年底到2009年,对中国的中小出口生产型企业来说考验是巨大的。
  从1978年到现在,尽管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业制成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的比例中进一步提高,但是纺织品、鞋类、玩具、机电产品、或者是计算机产品仍是在中国集中生产在劳动密集的环节当中。这些产品附加值不高,价格竞争力强,同时又是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要品。并且这类产品在美国当地市场中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如纺织品贸易,从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美国最大纺织产品供应国的地位,2005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第2-6位的供应国(地区)的总合。这样就必然给美国国内的一些行业形成就业压力,美国适当就要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其敏感行业。
  2.2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混乱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形成的竞争手段就是打价格战,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相互压低价格,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战略考量。只要看到了赚钱的商机,大家就蜂拥而至,结果导致在出口市场上同一类型的产品过多,大家相互降价,恶性竞争。其结果使企业丧失了可观的利润,又容易导致在出口地的反倾销调查从,导致贸易摩擦。
  2.3 中国企业对应贸易摩擦机制不健全
  虽然贸易争端可以诉诸WTO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但由于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得中国成为美国容易发起贸易争端的对象。
  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加大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缺失。有些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动态了解不及时,即使在国外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已经决定或表现出对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并可能付诸调查、决定立案时,部分企业仍不改原有的出口战略,继续大量涌入出口市场,从而陷入被动地位。更有报告显示在对华反倾销的案件中,占到一半案件中国企业没有应诉,而是去转变产品型号、规模或转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办法,致使进口国(包括美国在内)易于做出肯定性的裁决。相关行业协会发展缓慢,对国外相关贸易壁垒信息缺乏了解,更不能给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合理建议;当企业遭遇壁垒时,缺乏对外游说、公关和应对的能力。
  2.4 非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如果一国的贸易顺差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占美国总逆差额的10%-40%。在这样的情势下,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中国在经济上的增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美国同样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是不希望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所以目前美国会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因此导致贸易争端不断。
  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美国也不例外,在他经济出现低迷的时候,政府必然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在美国大选之前,所有候选人都会将对华政策作为一项竞选的重要内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都会容易取得支持。此外,美国的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也将最终决定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这是一场包括白宫、议会、利益集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美国的产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对与其竞争的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美国的政府部门在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动对华贸易保护,或者在贸易争端中做出有利于本国企业的裁决。李坤望和王孝松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申诉者给国会议员提供的政治捐资十分显著地影响反倾销案件税率的形成,申诉者的政治势力是美国对华反倾销呈现出歧视性的主要原因。
  3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策略
  3.1 中国的贸易政策层面
  对外贸易是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针对本国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当前产业结构模式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经济良好的增长是每个国家运用政策调控经济时的重要考虑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或趋向贸易保护主义,或趋向自由贸易主义。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的美国,可以看到在其贸易政策变迁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保护措施的变迁。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历史上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保护贸易、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简称多轨公平贸易政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美国的产业结构先后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从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在农业经济时期(1783年-1933年),美国出台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而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1934年-1973年),美国选择了多边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服务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阶段(1974年到今天),美国而今则大力推行的是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公平贸易为基础,不断完善反倾销法、完善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基调是立足于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优势,采取的是自由贸易的政策,强调其它的国家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零关税,全面开放市场。采取的是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市场的办法,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在美国的竞争力较弱的行业或者衰退行业,美国则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措施,加大贸易救济力度、对农产品等实行高额补贴等。此外,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发起、裁决和执行的各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并且随实践不断完善,使得美国企业发动贸易保护有了明确又简便的申诉步骤。这一阶段,美国企业和产业界频繁向外发生的贸易争端。在服务经济时代,由于产品差异性明显,发展国际贸易更有市场基础,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必然的,整个时代界的贸易各区也需要以公平贸易为主格调。
  所以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绝对有利于美国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是美国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保证美国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也就是说,经济安全、贸易利益、增加就业是美国的最高利益,美国的对外资贸易政策多以此为出发点。
  对外贸易是克服经济发展中要素约束的主要手段,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国的某些产业可能在初期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对外开放市场就有可能会导致正常的要素再生产过程中断,所以,本国应对弱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但是如果所有国家都追求贸易保护,那么,本国的出口市场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本国应实行对等的交换市场的贸易政策。美国的经验表明,即使本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也不能贸然实施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样只会发展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使得本国优势丧失。

  支撑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是服装、旅行用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的杂项制品,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慢慢在出口名单上有数量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从理论上讲,仍旧应实行以保护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动参与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并不可取。但是目前我国已经WTO成员国,实行完全保护的贸易政策难度很大,根据我国签订的“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中国在入世的5年内,大幅削减了农产品关税至15%,工业关税下调到8.9%,并全面开放了服务市场,这对本来就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服务业来说剥夺了最根本的保护的权利。所以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除了应与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一致,还要与外资政策协调。
  3.2 政府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政策法律,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建立快速的信息渠道让出口企业了解及时和可靠的国外市场信息,避免遭受重复同样的损失和错误;在被外国企业或行会提请采取贸易救济调查时,使政府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相应信息,协同相关的行会、专家、律师积极应诉解决摩擦。
  知识产权是美国的优势产品,所以在这个领域的摩擦仍将继续,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及服务体系;建立相关政策引导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3 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应该面对应诉,从容不迫,在得到立案信息之后,积极聘请律师参加应诉,参加应诉工作会议,接受核查,参加听证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在产品出口前确认其产品是否涉及该产品或制造方法的美国专利,如有可能的话应该尽快从专利所有人处取得许可。从根本上企业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专利意识,重视专利申请。运用科技创新树立我国自主的品牌,发展品牌,最终培育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亚飞.大国兴起与国际经济摩擦[J].当代财经,2009,(3):103-107.
  [2]陈才东,孙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J].生产力研究,2008,(16):4-6.
  [3]汪小雯.如何应对反倾销:中国情况与世界经验[J].当代财经,2006,(8):103-107.
  [4]冯耀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5]沈国兵.知识产权与中美双边贸易问题[J].当代财经,2006,(11):97-102.
  [6]崔日明,李兵,赵勇.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3):16-20.
  [7]蔡春林.中国入世后过渡期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7,(5):27-30.
  [8]田素华.尹翔硕,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4):14-20.
  [9]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3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