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月薪在呐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调侃道出了大学生的纠结。
大学生的纠结不止麻袋与书,更让他们纠结的是“零月薪”尴尬。
2010年5月23日,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本科学历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为20%,较去年的1.2%大幅攀升。接受零月薪时限短则一月,长则半年。
据了解,调查数据来源于5300多份调查问卷以及通过电话等形式对北京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期望月薪值分别为:专科生2000元、本科生2500元、硕士生3000―3500元、博士生4500―5000元。与2009年相比,本科生、硕士生期望月薪基本稳定,博士生降低500元左右。
然而,“零月薪”迅速便被“负月薪”秒杀。一名大三男生在参加淘宝校园招聘活动时提出不但不要月薪,还将每月支付用人单位1000元钱,在网上迅速“走红”。
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了积累经验并提升能力,我们宿舍有3个人接受零月薪,如果能获得一份向往的工作,短时间内薪酬不是最重要的。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接受零月薪比例的大幅增加是一种进步,这有助于求职者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并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南方报业网有人欣然于大学生对零月薪容忍度的提升,说明其又在炮制就业压力被缓解的假象,“两成本科生容忍零月薪”了,这种所谓心态的转变正好被有关方面作为成绩大肆宣扬。
《北京青年报》零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在哪里?
《新华每日电讯》“零月薪”揭开了当前就业权益状况的冰山一角――在一岗难求的现实背景下,不仅是大学生就业,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正面临着强权资本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侵扰。而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旁观”甚至毫不作为,劳动者只能唉声叹气地“被违法”。
《新民晚报》“零月薪”是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所催生的市场“怪胎”。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既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折射出大学生不断“贬值”的现实,也以一种残酷的价值期望反映当下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浪网友从去年的1.2%到今年的20%,专家看到的是数值飙升的快感,我看到的是事实背后的辛酸。
中华英才网网友谁不是从新手过来的呢?“零月薪”对于经济宽裕的人或许还可以将就,但经济条件差的毕业生日子会非常难熬。企事业单位应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员工,即便是新员工或实习生也要提供良好的待遇。
《竞争力》大学生进校门前是一张白纸,出校门后仍是一张白纸,这是一出时代的悲剧。企业用白纸不付费,更是一桩强横的买卖,一个流氓的画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605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