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格兰诺维特关于经济社会学的若干理论简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格兰诺维特的论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包含了其关于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精辟论述,批判并继承了此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笔者主要就此篇论文作个简单的解读。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格兰诺维特关于经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思想。
  [关键词]格兰诺维特 经济社会学
  作者简介:秦婷婷,女,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文本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一门新兴学科即新经济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毋庸置疑,新经济社会学将经济学与社会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将其视角扩大到人们尚未顾及的认识区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领域。由英国著名学者毛诺・奎伦(Mauro Guillen)等人编著的《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TheNew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Field,2002,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ress)一书则是这门新兴学科的代表作。《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是一部论文集。它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的高度,对新经济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并得出了颇有见地的结论。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并受到了西方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是本书第二部分“社会网络与经济社会学”的重点章节,同时也是本书的重点章节。在这一章中,作者概述了经济社会学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理论。马克・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社会学已经不再是一种新奇的事物了。它诞生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复兴。这一领域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一大批很有前途的优秀学者。现在已经是世纪之交,是对经济社会学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了。应从经济社会学作为一种解释经济的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这个问题开始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部分取决于人们对“独特性”的看法。经济分析与其他制度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由经济学来支配,经济学在理论上关注的是理性行动和工具性行动的概念,其“方法论个体主义”将所有的解释都归结于具体的个体行动。尽管社会学对于经济分析应该提出自己的日程和主张,而不仅仅是为了回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但是,通过对社会学的经济分析以及与经济学家所提出的那些理论和主张进行比较,可以明确看出经济分析所持有的立场,可以使社会学的观点更加鲜明。总而言之,应建立一种在理论日程和理论观点上都可以完全实现的统一理论。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工具主义的还原论在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不完善的,这表明经济社会学可以进一步提供独特的解释。经济社会学理论必须摆脱还原论的观念。社会学中有许多独特的思想,其独特之处在于对社会网络中的行动嵌入性的强调。尽管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学的许多重要贡献来源于它的网络分析,但是对于网络机制的特别关注,并不打算与工具主义在理论上完全分开,而是促使我们对经济的理解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工作,将社会网络的分析与社会学的中心理论问题联系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像团结、权力、身份认同这些基础性的概念,不利用相关的术语就不可能被理解。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对它们进行恰当的界定。因为它们是在社会网络中产生的,正如社会学的奠基者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和格奥尔格・齐美尔等人的经典著作对它们所作的解释那样。戴维斯曾经指出,认为“功能分析”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独有方法,这是一种神话虚构,结构社会学家必须同样从神秘主义中解脱出来。网络分析的力量在于,它既与制度分析的重点相结合,也与经济分析的重点相结合。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建构关于制度背景、网络结构和个人行动的互动与变迁的相关理论。世界不断变化,理论之树常青。
  以上就是笔者对此篇论文的简单介绍。下面将论述此篇论文的具体内容和文章折射出的格兰诺维特关于经济社会学的若干思想。
  
  二、格兰诺维特的若干思想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动机、个体、背景和历史”指出应该从经济社会学作为一种解释经济的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这个问题开始研究。并指出经济学分析和其他制度分析的不同所在,即经济学在理论上所关注的是理性行动或工具性行动概念,其方法论个人主义把所有的解释都归结于具体的个人行动。格氏认为工具主义的还原论在最基本的解释方面有两个不完善之处:其一是任何一种把人们的互动限定于个人利益的解释都抽象掉了关系这一基础层面,而这种关系体现了经济互动以及其他所有行动的特征。他接着解释说其中的水平关系可能包含了行动的信任和合作特征,垂直关系可能包含了行动的权力与顺从特征,这些特征都极大地超出了用个人动机所能解释的范围。其二,即使在一些场景中看到可以用纯粹的利益驱动模型来有效地解释行动结果,但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还原到个人行动的简单还原论,用个人自己在行动中发现其行动的激励与约束,能按照这些场所本身的演化情况来解释这些场所是如何演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偶尔用利益驱动模型这种极为典型的去背景化分析某些行动结果,但是不能仅仅认为个人受利益激励这一事实就可以解释这种结果出现的所有原因,这是一种错误的分析方法,实际上个人受利益驱动的行动与受信任或权力驱动的行动的发生和所产生的结果,在各个方面取决于更广泛的背景和原因。这部分格兰诺维特主要批判了还原论用来解释经济行动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社会空间中行动目的的混合性”,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社会学对于理解经济所能做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唤起人们注意行动者在从事生产、分配或消费活动时激励这些活动的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的混合性。但还需要对社会互动的背景以及背景是如何出现的做出更详细的说明。他的意思是在社会经济互动中人们有着混合型的动机,因此行动并不是以纯粹自我利益为基础所描述的方式进行的,还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在里面。他接着对奥尔森的理性选择理论、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工具主义理论不能科学的解释一切经济现象。经济社会学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揭示那些人们在其中可以安全地搁置理性行动要求他们必须具有的猜疑的环境。从仅仅认可理性行动的行为理论内部出发,这一任务是不可能被想到或者实施的。源于水平关系中的信任和垂直关系中的顺从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多社会学家对此作了研究。例如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和韦伯的权力、利益集团的论述。20世纪中期社会学曾经过度不节制,大多数社会学家开始从以行动者共有的价值承诺为基础的理论中脱离出来,现在必须找到一种综合性的解释,即在承认规范与习惯重要性的同时,使它们与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理论框架相适应。格兰诺维特认为汤普森集体行动的观点具有双重性,即这些抢夺面包的群众除了理智目标外,也受到愤怒的情感的驱使。汤普森提出一种模式,认为规范、身份认同、工具理性共同驱动和影响着集体行动,揭示这些似乎完全不同的动机共同产生影响的过程虽不是汤普森分析的内容,却是经济社会学的一般性解释框架都必须包括的内容。
  第三部分“制度与经济:作为不同交换层面的互动与交叉的副产品的合作、顺从和策略行动”,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如疏网、密网,“弱关系”的力量等等。并分析了本特的结构洞理论、巴思、科兹纳、熊彼特、怀特、梅迪奇、爱森斯塔德、梯利、英萨尔、卡普南、雷蒙德洛、帕吉蒂和安塞尔、克林奇利等的思想。指出他们观点中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目的是为了分析制度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制度下和经济组织中人们的互动、交叉、合作、顺从与策略行动。并粗略概述了人们行动的社会空间、制度或各种制度要素是如何出现、结合、分离的,以及资源在它们之间是如何流动的。通过第三部分的论述,紧接着在第四部分格兰诺维特就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作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对经济行动的解释不能建立在单一的利益动机这个极其脆弱的基础上,更不能把分析仅局限于个人,必须突破狭窄的工具主义观。诉诸于大的经济制度的影响,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上如何去解释人们的经济现象,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的原因。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遵循着一定的原则,格兰诺维特对新旧传统理论作了比较对照,从先前的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网络结构和相应的三种潜功能。一是高度脱耦结构,二是弱脱耦结构,三是高度耦合结构。这三种结构都具有相应的功能。
  第五部分“结论与讨论”,格兰诺维特强调指出经济社会学理论必须摆脱还原论的观念和完全工具性。他认为经济社会学的许多重要贡献均来源于它的网络分析,但对网络机制的特别关注并不是想要与工具主义在理论上完全分开,而是对经济的理解向更为复杂的综合进军。所以把社会网络的分析与社会学的中心理论问题联系起来是今后努力工作的目标。网络分析和关系分析都具有相应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要综合运用这些分析方法的优势,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完成经济社会学的主要任务。
  
  三、讨论
  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标志着新经济社会学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格兰诺维特的这篇论文可视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纲领性宣言,因为它正式向经济学发出了挑战,并建构了可以取代经济学某些核心假设的社会学式替代物。这篇论文的公开发表,对来自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方面的学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激起了社会学家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浓厚兴趣,也激励着涉及经济问题领域的社会学家的不断探索。此后,新经济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在学术群体、基本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影响等方面都清楚地表现出来。
  格兰诺维特的很多观点在此文中没有详细论述,只是粗略提及一二,但是他关于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的深刻有力的论证和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与批判都为后来新经济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文中关于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也相对科学和完善,对于此文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笔者知识的不断积累。
  
  参考文献
  [1]杨彦斌,史乃新,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完美结合[J],国外社会科学,20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624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