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人本管理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通过合理分工、适当的能岗配置、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保障员工的安全以及健康,合理使用人,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发展
  
  由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是管理史上的一场巨大的革命。但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仍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对人的开发被视为达成组织目的的手段,这与人本管理以人为目的,从人出发、依靠人、为了人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为了保证企业人本管理的有效运行,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超越
  
  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中,虽然有大量的对人管理的思想,但是却没有设立对人管理的专业部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用工数量与工种的迅速增多,在企业中才出现了人事管理部门,并逐步完善了今天所说的传统人事部门的主要功能。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受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人事部门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除了管理人事档案以外,主要就是办理诸如接受新职工,老职工退休或者内部人事调动等程式化的例行公事似的事务。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由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是管理史上的一场巨大的管理革命。它摆脱了传统人事管理执行僵化教条、程式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和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约束的缺陷,逐渐认识到人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真正的资源,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但是,正如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人力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质:即协作的能力、综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和其他资源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并且是经理人必需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仍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一种活的主体性资源,而没有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是一个可以自主决定自身投资方向的资本对象。对企业而言,人更多的是以劳动力的角色出现的。资本拥有者关心的是选择什么样的生产要素,如何充分利用他们,以便达到最佳的效益成本比例。至于这些要素自身的特点、需要以及发展,即使被资本拥有者考虑到了,也只是出于更好地满足追求经济利益的需要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对此,有学者这样评价:“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点,也无非是把人作为一种不能简单对等、潜力巨大而等待开发的一个‘资源库’来重新认识而已。一切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与技术,都是为了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和使之为企业的目标服务。”
  我们说, 将人力资源放在不如物力资源重要的地位,或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也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管理的历史一再证明,只要管理不能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境界,管理中的技术就具有诱骗和不道德的成分,就会很快被人们所识破,从而也就会很快地失效。以员工为目的、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人本管理,必须构建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即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帮助人们认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实现工作动力的“内置化”和自我激励,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二、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对未来研究极富盛誉的“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列奥・佩西在他的报告《未来一百年》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提示未来,有一点必须肯定――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做到开发使用和保养培育有机结合,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1. 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传统的企业观把人作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也遵循同其他资源一样的供求规律,从市场上获得。企业需要什么样能力的人就去招聘这样的人,企业只是人的简单使用者。从这一点上说,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并无多大差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性的逐渐觉醒,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脑力劳动在企业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加强, 传统的企业用人理念受到挑战,简单地强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已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彻底转变观念,对员工不应只是简单地使用,而是要加强培养,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实现。
  加强培训对员工自身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员工追求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类工作观因物质的丰足而逐渐由“工具性”工作观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在择业时看重的不仅是较高的待遇,而是更加注重自身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企业培训可以满足员工追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使员工充分体会到企业“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从而培养个人与企业休戚与共的情感, 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第二,它是提高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内外环境瞬息万变,这不但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且对企业员工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员工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同时,在新型就业关系中,虽然仍然有全日制工作,包括日益增多的支付合理、福利有保障的管理工作,但员工不会再有长期的职业保障。 而“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企业在无法为员工提供终身就业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培训帮助员工增加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够为员工提供一种终身就业能力。第三,它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必要条件。从本质上讲,劳动者都是主人,但具体落实到某一个人时,真正实现主人翁地位就取决于劳动者的自身价值,也就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能力和水平。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没知识、技术、不懂管理就不可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当家作主。通过培训,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增强其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从而促使其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观是一种新型的培训观。它彻底摒弃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将培训简单视作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只是对员工的技能进行培训,重在授予员工企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而没有将培训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的不足,把培训视作企业获取战略性长期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员工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培训不仅着眼于提高员工对岗位要求的适应性,而且更着眼于提高员工的体力、智力、精神等素质,增强员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创造热望及进取精神,完善员工的个性,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员工形成由管理客体向管理主体角色转换所需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通过以上努力,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要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职业阶段取得进步的过程,而每一阶段都由一系列独特的问题、主题和任务构成”。 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计划是指对个人今后职业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一种个人或组织对前途的展望,是一种愿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协调有关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就称为职业管理。
  传统职业发展途径是指“员工在组织里,从一个特定的工作到下一个工作纵向上发展的一条途径。”这种职业发展途径的特点是一级接着一级,从一个工作到下一个工作进行变动, 把员工未来的发展道路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员工在心理上知道自己未来可能占据的序列位置,从而进行必要的知识和经历准备。但是,却使员工只能在某一特定职业内进行升迁,从而会在事业上和心理上严重地影响员工的发展。对此,马克斯・韦伯(Mar Weber)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他说,在科层制下,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就像一个“小齿轮”,“他们依附于较低的职位,并通过各种努力向高一层的职位缓慢地爬去,……这种情况足以把一个人驱使到绝望的境地。” 这种机械地、被动地、毫无希望地等待着他人决定自己命运的职业发展途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发展的选择余地,压抑了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 传统职业发展途径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员工尤其是知识员工要求从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从职业发展观的角度来讲,为员工构建职业发展途径,协助员工解决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责任。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为此:
  一要指导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企业帮助员工制定发展计划, 不仅可以使员工的发展计划与企业目标相协调,让员工感受到他们被当成企业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感,而且还有利于员工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这种相互了解既能促使双方有效合作, 最大限度地实现双方的目标,又有利于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同时,还会因双方相互信任,使企业气氛更加融洽和谐。
  二要为员工建立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传统职业发展途径使员工一生仅限于一种职业,严重地影响了员工的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的职业发展观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年龄、特长、兴趣和心理需要的不同,建立多重职业发展路径,使员工根据企业和员工个人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岗位,从而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企业不但能够解决员工与工作的配合关系,用人与育人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为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奠定基础。
  
  三、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
  
  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理使用人是着力点。合理使用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合理分工。分工是指“并非让一个人完成全部的工作,而是将工作划分为若干步骤,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其中的某一个步骤。换言之,个人是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分工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投入,扩大了产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一再证明, 并不是所有分工都是合理的,过度的分工虽然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产生组织成员的非经济性后果,即使工作变得简单重复、单调乏味,导致工作人员产生厌倦、疲劳、压力、忧虑、焦躁等不良情绪。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工作人员的能力片面发展,工种交替与职能变换的能力和频率下降。因此,过度的分工实质上是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的一种压抑,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限制。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就要针对劳动分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采取工作轮换制、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设法使员工的工作丰富多彩,让员工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出物质财富,而且也能够获得某种愉快,并在劳动过程中尽可能的得到全面发展。
  2. 适当的能岗配置。从员工个人能力和岗位责任的结合过程来看,往往存在三种典型的现象:“大材小用”、“小材大用”、“能岗匹配”。“大材小用”会使员工失去显露才华的机会,产生怀才不遇之感。不仅如此,员工可能会因为岗位责任太小而丧失工作兴趣,长期下去会使员工精神状态松弛、才能衰退,造成员工心理挫折,影响其身心健康。“小才大用”导致的结果是,员工一方面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极度的紧张或压力,逐步丧失自信,甚至对工作产生厌恶感。“能岗匹配”是员工与其岗位之间达到的最佳适应,是指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基本相当。同时,还包括员工能力稍微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状态,因为适度的压力会变成鞭策员工前进的动力, 挑战性工作可以使员工的精神状态保持一定的张力,从而促进员工不断发展自己。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尽量保证员工与其工作岗位之间的合理匹配,由此实现人尽其才,岗尽其用。
  3. 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员工工作效能和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发挥的直接情况和条件。合理使用人必须重视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首先要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友善、团结友爱、平等公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但有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企业处于人心不齐、结构失衡、纪律涣散、相互掣肘的不协调甚至内耗状态,那么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对置身于其中的员工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人员协调、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职能发挥恰当、规章制度明确适当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应当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积极开拓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人机作业系统。人机作业系统是企业员工在直接生产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生作用和联系的系统环境。 技术进步使人机系统的技术和工艺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人机作业系统的技术不完善、工序不严谨、没有充分的信息保证、程序设计过于狭窄而不合理时,就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使用人,就要求人机作业系统的设计不应由机器、生产流水线和作业节拍来决定,而必须考虑人对于技术和工艺的优先地位,以此为前提去研究员工在作业系统中动作合理、行为规范、工作有效性等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帮助员工摆脱和消除在作业系统中被异化的心理和状态,并在不断发展的人机作业系统促进员工的智能开发、和谐发展中得到技术和工艺的保障和支持。
  最后要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除了家庭以外,企业是员工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工作场所环境的安排布置,就不应仅仅考虑如何有利于生产、方便工作、提高效率等问题,还要设身处地从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即从最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出发,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文明的劳动环境,使其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态度。
  4. 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美国著名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激励和人》的论著中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自身生存和延续的生理需求、安全(含健康)保障的需求,其次才是社交活动、尊严地位、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说,安全与健康是人的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需要。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文明,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各国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人民所有的物质及精神需求等,如果没有安全与健康作为先决条件,一切都无法实现。但是,实际生活中,许多现代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缺乏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员工生命和健康时常受到严重威胁。员工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生命的健康与安全为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根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18000)、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1994)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1996)等规范要求来制定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安全、健康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参考文献:
  1.(美)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11.
  2.齐善鸿.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45.
  3.eter Cappelli.Career Jobs Are Dead.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2(1):14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5BZX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潞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8-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45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