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成艾

  摘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内部管理上的弊端日益凸现。经济效益审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宁波市大型民营企业为例,对其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向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
  李成艾(1979-),女,湖北松滋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
  
  一、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然性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民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一般规模较小,业务简单,且以家庭企业形式出现,企业成员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依托,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具有天然的自我约束,内部效益审计不重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日渐复杂,企业管理层次逐渐增多,家族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决策失误频繁给企业造成损失,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由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发展。民营企业没有主管部门,一方面在管理上缺乏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实施严格高效的自主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以产权为主要纽带,通过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方式组成企业集团,母公司不仅是集团的核心企业,而且是其全资、控股和参股等子公司的出资人,对企业集团统一的资本运营活动起着主导、控制或影响作用。在多层受托经济责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子公司对母公司,负有受托经济责任。集团必须拥有对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经济效益成为关系民营企业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审计署2003年的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工具,不应局限于财务审计,而应扩展到企业计划、决策、生产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不仅在查处违规舞弊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二、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总体情况,本文选取了宁波市三家大型民营企业,对其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重点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总结提出分层审计的理念。韵升集团在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划分为战略管理、一般管理控制和作业管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也应该按三个层面进行――决策审计、管理控制审计和作业审计。决策审计是最高层次的,属于事前审计,主要审计决策合理与否,决策程序科学与否,可行性分析的依据是否充分客观,包括合并收购审计、年度经营预算审计等。管理控制审计是看控制流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核、管理风险审计等。作业审计是一种微观审计,包括人力资源审计、生产瓶颈审计、生产成本审计等。金田铜业的管理部门职能审计。金田铜业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为各管理部门制定了一整套职能管理制度,审计部在年度计划中确定被审计部门,审计时首先研究被审计部门的职能规定,其次通过部门的“工作总结”、“部门考核表”、“工作记录”等资料,审查职能履行情况。另外,还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实地检查”进一步落实有关情况。管理部门职能审计完善了职能规定,对职能设置的纰漏、重叠和不切实际的地方加以修正;促进了职能履行,市场发展部接受了审计部“加强领导力量”、“加强制度建设”、“考核指标与职能规定匹配”等建议,职能履行有了明显改善;规范了管理行为,如对品质部的审计中,提出了“原辅材料验收人员管理制度”、“水暖产品检验规程”、“贵重器皿保管制度”等建议,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雅戈尔的资源利用效率审计。雅戈尔集团审计部充分利用对企业情况熟、底子清的优势,在对企业制度监督落实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潜在效益,向企业管理纵深发展。如审计发现服装厂用于熨烫的蒸汽,原作为废汽排放,如果通过专用管道进行回收,可供企业食堂日常使用。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高,做好员工福利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利用工业用蒸汽的回收利用改善广大员工的生活和后勤工作。这一审计发现和建议不仅使员工受益,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达到了双赢效果。
  
  (二)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1)家族式管理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家族式管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最大特色。家族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内部审计在复杂的关系网中,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和处理好集团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行为。从审计机构的设置看,三家企业的审计部都是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审计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工作的开展容易受领导人个人意志的影响,不能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经审计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审计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上审下”,审计对象主要是下属子孙公司和二级单位及其高管人员,极少涉及集团本身各职能部门和集团领导人,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这三家民营企业虽然已开始尝试经济效益审计,但一般都不使用“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因为,审计人员认为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仅着眼于真实合法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在于创造效益,审计部门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没有超然独立的地位,不敢也无力承担风险。(2)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持和工作指导。关于内部审计,我国《审计法》规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进行内部审计”,而对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行为等没有规定,致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没有普遍开展,只能参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明显带有国家审计的痕迹。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则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审计署2003年公布的五年工作规划中,虽然明确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今后五年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但是没有出台关于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指南,对审计对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标准没有指导性规范,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极不规范。(3)审计范围有待突破。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主要进行查错防弊。虽然雅戈尔、韵升和金田这些企业都在尝试经济效益审计,但从审计的范围、程序和效果来看,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财务审计上,开展的管理部门职能审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审计,最高层也是最关键的决策审计也没有付诸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如何

真正由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移,成为目前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4)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极高,不仅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迅速发现、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上下级部门和同级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目前审计人员虽然学历和职称都在不断提高,但知识结构单一,只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审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在人际沟通、分析问题能力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5)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的威信,也将导致依据评价结果作出的各种奖惩措施和经营决策的错误,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就所调查的企业而言,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全面展开,没有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使用的评价标准是参照一般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单一,多重视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内容主要是财务分析方面的,缺乏对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指标。
  
  三、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完善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的职能部门,独立性较差,这是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阻碍因素。要顺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于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民营集团企业,因其内部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主要对集团经济活动及总经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配备总审计师,直接向董事会负责,集团内部各经营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审计特派员或设置直属的审计部门。而对于规模较大但经营模式单一的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管理结构比较简单,管理层次较少,可直接在董事会下设审计部室。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则可在总经理领导下,设置审计室,对总经理负责。
  
  (二)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法规制度,加强审计工作指导国家应该加强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使得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法律保障。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法律规范作为参考和指南。民营企业内部在审计法规的指导下,要制订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高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办法。将经济效益审计纳入企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明确规定经济效益部审计的职权、责任、工作范围、行为规范等,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虽然我国没有强调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但由于民营企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审计机关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纳入其指导和监督的范围,对审计标准、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统一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扩展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积极开展经济效益预警审计。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多仍停留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只能对发生的问题作出处理,但损失的造成往往无法弥补。事后审计的“遗憾”可以通过开展经济效益预警审计来完善,形成审计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达到审计预警、审计控制和结果处理三重目的。审计预警功能的作用远超过事后发现,可以防范各类风险,通过采取预防纠正措施,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预测审计要在事前做好审计调查,将真实性、效益性相结合,在审计目标上突出效益审计,把以前年度的潜亏、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的损失列入审计重点。大力推行管理审计。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查错防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并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管理审计可发挥“增加价值”的作用。它是通过对所有的管理活动包括组织机构和职责分配、公司战略制定与实施、营销分析、持续发展能力、公司防范风险能力、资源运用等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管理审计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管理过程审计是指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其通过对各种管理职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以考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素质的优劣以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并针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对控制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有无健全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其实际效果如何等。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对财务部门的审查,应查明会计工作是否遵循了会计法规,有无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资金的筹措,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四)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素质经济效益审计涉及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全新工作,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极高。目前民营企业内审队伍的总体状况是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效益审计知识。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顺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中来。人员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会计人员,还需要工程人员、生产工艺人员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在可能的条件下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吸收那些既业务精、能力强、技能高,又熟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熟悉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既精通财务会计审计业务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进来。二是要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养。为了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全力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包括举办培训、资格考试、工作与学习互动以及内审人员相互学习,让内审人员成为与时俱进的复合性人才。三是要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参与具体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精诚团结。所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如建立审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切实保护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等,尽可能地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
  
  (五)完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制度要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审计结果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就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科学性原则,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根据上述原则,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由以下内容构成: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可从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进行。也可以将其分为各种要素,并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根据负债期限的长短,分别设置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可参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偿债能力指标,结合企业现金流动情况进行。设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该类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保本作业率,保本销售额(量)与实际销售额(量)之比,该比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额(量)与实际销售额(量)之比,该比率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经营杠杆率,企业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之比,该比率越大,利润的变动越剧烈,经营风险越大。营运能力评价指标,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进行;人力资源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包括评价人力资源的技术构成和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经济资源营运能力评价指标,集中体现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可设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