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丽芳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虽未对中小企业做出规定,但中小企业执行也只是时间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必要性,方法,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借此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问题十分突出,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许多误解,这都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权威性内部控制框架体系。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行进行自我评价。虽然《规范》并没有强制要求中小企业执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监管部门对规范内部控制下的决心,要求中小企业执行也只是时间问题。如何借助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来规范中小企业的治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必要性
  虽然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不针对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自我评价更没有强制要求,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如何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显得更加重要,中小企业完全可以以《规范》为准绳,借助自我评价完善自身内部控制。
  (1)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负责人内部控制观念差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内部控制形成的关键,内部控制初期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经营者予以监督。但中小企业往往由少数人创建,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中小企业家长制管理现象普遍,在企业中大量使用有裙带关系的人,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管理的混乱局面。另外,管理者往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或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由于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再加上加强内部控制并不能像生产产品一样能够立即产生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普遍都不愿在内控上花费更大精力。
  (2)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不规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而风险管理则涵盖了内部控制。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风险,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恰当判断和应对,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不够规范,在做各种决策时大都带有很强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机制,这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增强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是中小企业进行内控自我评价的重要原因。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等问题,更有一些企业出现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严重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很少,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往往受主要领导的直接领导,信息大多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在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此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就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经济活动的测评功效,即对各个具体的内部控制作业环节的测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提交审计报告,并提出对各种经营活动无偏见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经过证实以后而应采取改进行动的合理建议,以协助各级管理部门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因此可见,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方式。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与生俱来的重要职责,也是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最重要的贡献。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增强其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素质,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当然,中小企业也可借鉴上市公司的做法,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帮助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但从成本效益角度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内部审计,毕竟监管部门目前并未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做出强制规定,现阶段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完全是为了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的需要。
  三、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几点意见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内部控制评价有效运行的基础,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有些公司更是“一言堂”,限制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公司治理既是内部控制系统及其评价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及其评价有效运行的保证。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以此发现自身内部控制中的缺陷,解决中小企业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因此,要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出发,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促进内部制度建设,防止少数人操纵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系统。
  虽然良好的内部控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其长远的功效会使企业受益,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管理当局的大力支持,否则就无法有效的调动全员积极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使管理当局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使管理者自觉自愿的把内部控制作为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来使用,积极的参与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来。
  (2)建立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其评价的重点是确认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的各个风险点以与之将对应的管理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控评价中,内控评价的焦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具体而言,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确定执行中的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控制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当然,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都还不具备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基础,但是我们从现行的审计准侧中看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测试已经成为主流,中小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主流。企业完全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类似工作,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应该健全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使之更好的微企业服务。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如前所述,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想长期有效的开展必须依靠内部审计部门的不断努力。中小企业在第一次实施自我评价时完全可以选择来自外部专业人员引导者,或聘请专业人士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当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了相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协助管理者改进企业内部控制。
  (4)选取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权威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只是为企业内控提供了指导意见,并没有具体的标准,而选取适当的内部控制标准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提和依据,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其结果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健全和有效。考虑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财务活动也并不复杂,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完全可以选用《规范》为指导,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标准,以此标准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制定的标准关键是要适合企业自身的情况,盲目的追求高标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想要的效果。
  四、结束语
  虽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中小企业实施具有必要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实施的难度,毕竟《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刚出台不久,上市公司况且没有完全实施,而中小企业大多追求短期效益,往往会抵制《基本规范》的执行。但是加强内部控制带来的长远利益仍然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并非完全不可取。中小企业要从《基本规范》的出发,着眼于长远利益,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为契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玲.中小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可行性分析[J].今日财富,2009,2.
  [2]邵亚丽,马艳红.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与改善措施[J].商业经济,2009,6.
  [3]周超.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经界,2009,8.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新华书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1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