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资本市场,将流动性引入实体经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向阳

  目前,市场对2010年的通货膨胀预期较高,主要担心两点:一是政府无法控制信贷;二是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这两大驱动因素重合交织,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成为常态,从而引发持续紧缩的政策预期。短期看,中国通货膨胀尚属温和可控阶段。中长期看,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总的来看,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实现3%的控制目标有难度。CPI在2010年6-7月将达到相对高点,然后逐步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信贷投放速度控制不力,过剩流动性的回收速度不够快,不排除2010年下半年出现通胀持续高企的可能性。因此,将过剩流动性以适当途径引入实体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防止储蓄搬家
  新时期过剩型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资产泡沫。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短缺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胀。因为供需关系单一,资本市场规模又非常有限,供不应求的商品如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与生活日用品一起涨价,彼时,对付通胀的最好手段就是储存实物。如今,中国绝大部分商品已供过于求,而外汇流入增加的过剩流动性并不会改变商品供求状况。在2007-2008年的通胀过程中,为了跑赢CPI,居民储蓄资金主要流入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股市及房地产市场,这些领域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减轻了通胀压力。随着金融部门的扩大,一旦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太多的投资机会,部分资金便滞留在金融部门形成了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流,即“金融窖藏”。未来控制流动性的关键仍在于防止由通胀预期带来的储蓄搬家。
  
  房地产不再是
  吸纳流动性的热土
  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上涨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资产价格波动预示着未来的物价走势,自然,房价过快上涨会提高通胀预期。土地财政和银行介入地产过深使得银行、财政、土地和房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房地产走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向。
  货币周期是地产周期的主因,但并不是每次利率上行都会终结地产泡沫,日本在1980年前两次利率上行的短周期都没有刺破房地产泡沫,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脱离基本面的严重泡沫后才最终走向了破灭。
  目前,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会下降,供需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中国的资产价格却有其特殊性,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认为价格还会继续走高,因此,各种需求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贷款继续投入房地产领域,进而出现资金推动下的自我价格实现机制。泡沫一旦破灭,银行和政府将承担大部分损失。
  现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陆续出台土地政策、信贷政策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但是,如果在干部考核体系、分税制等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就不会降低,即使房价出现下跌,也将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前一样属于“假摔”,在经历短期下调企稳后,房价还会出现报复性上涨。到那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为理想的选择是本次调控就“痛下狠手”,不仅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要对一线城市过高的标杆性房价进行大幅度打压,如下浮30%。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目前尚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资本市场可扛起
  疏导流动性大旗
  短期看,中国资本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009年我国M2增速超过27%,GDP增长率为8.7%,CPI负增长,股价上涨了50%以上。在2010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以及货币政策紧缩的压力下,A股存在下行压力。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速度(M1增速减去M2增速)与资本市场整体市盈率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当这一速度加快时,既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趋于活跃,也表明货币流动性增加,经济热度随之提升。预计2010年全年M2的增速大约为19%,而M1的增速则可能回落到24%,两者的差值仅为5%,A股市场估值压力非常明显。
  从吸收流动性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的目的出发,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资本形成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恢复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极为重要。加息、升值等货币政策调整应该适当考虑资本市场的需要。
  对资本市场善加利用,还可以将流动性疏导进入实体经济。经验证明,私营企业利润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基础设施投资资产证券化,鼓励民营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和发债,都可以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创业板也可以考虑向民营企业适度倾斜。
  作者供职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7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