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型城市融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业民

  摘 要:在充分分析朔州全市融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探析资源型城市融资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剖析融资难的根源,提出改善朔州市融资现状,创新融资环境和机制,最优、高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率先、科学、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融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4-0060-03
  
  一、供需失衡:朔州市融资现状分析
  (一)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刚性需求旺盛
  近年来,朔州市经济总量逐年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迅速,资金需求旺盛。2005年到2010年全市GDP分别完成181.6亿元、234.1亿元、332.2亿元,420.4亿元、561.3亿元、670.1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3.6%。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张,2010年达到373.95亿元,6年平均增速达到38.29%。
  (二)投资规模总量小、增速慢
  从全省分析,2005年朔州市投资规模占全省的3.9%,排在全省第十位,2010年投资规模上升到全省的5.98%,但总量仍居第十位。虽然2005年到2010年期间,固定资产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没有改变投资规模偏小的现状。与周边能源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如大同市在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朔州市的2.09倍,2010年仍达1.58倍。
  (三)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水平低
  一是融资主体少,范围狭窄。目前,朔州全市为支持经济发展提供融资的主体较少,在现有融资体系下,间接融资方式采用较多,缺乏直接融资手段,全市无一家上市企业,经济的证券化率为零。二是融资过程中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不充分。如票据贴现运用范围有限,增速较慢,2005年全市企业贴现融资额已达到4.41亿元,到2010年达到6.6亿元,增量和增幅都较小。三是传统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创新型融资方式发展滞后,金融对投资的贡献较小。
  (四)信贷融资规模小,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弱
  一是新增信贷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新增存贷比为负增长,2010年达到15.05%,期间2009年新增存贷比最高达到31.01%,信贷投资规模偏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强。二是信贷投放主体单一。2005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只有四大国有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10年这种银行机构布局仍未有大的改变,信贷投放主体的单一性严重影响了信贷投放力度。三是政策性银行融资发展迟缓。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银行,2005年当年新增贷款3.06亿元,2010年仅为0.48亿元。
  二、朔州市融资问题分析
  融资是经济主体、经济行为、资金在经济活动中融合、配置的过程,经济发展环境、制度安排、金融生态环境、企业信用状况、经济参与主体行为对融资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提高认识,探根寻源,总结改变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一)思想认识滞后
  虽然,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企业和个人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有所加强,但对金融的了解层次不高,对金融知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了解深度不够,构建经济金融发展“共荣圈”没有达成共识,金融促进融资、再融资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金融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融资环境、机制建设滞后
  作为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延伸产业链发展,培育多元化支柱替代产业都需要融入大量资金,但目前朔州全市只对大力招商引资政策制定较多,其他方面如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奖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的制度安排较少,对融资机制的建立缺少统一规划、宏观管理,融资的软环境建设滞后,不利于融资环境的快速形成,不利于融资机制的快速建立。
  (三)融资中介功能没有充分挖掘
  2010年末,朔州市已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7家,占全省总数的4.76%,已累计为113家企业提供了4.19亿元信用担保,办理担保业务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29%。全部为政策性担保机构,无民营担保机构。而且受社会信用环境、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担保机构应有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
  (四)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突出
  近年来,朔州全市通过多种方式举办了各类融资洽谈会,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会议规模、频度、参与主体范围有限,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机构普遍反映难以及时获知融资项目信息,难以了解融资需求企业的基本情况,以致不能主动跟进项目、及时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而企业则反映不了解金融机构具体的金融产品和贷款条件,以致难以寻求适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
  (五)企业自身建设不足是影响其融资的根本原因
  朔州全市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生产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前景难料,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而且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同时80%以上的企业未参与过信用评级,错过很多增进信用等级的机会,难以提高信用等级,影响企业融资。
  三、提高朔州市融资体系能力的建议
  (一)全方位构建合理的融资机制
  一是建立融资管理机构,由融资管理机构统一制定融资规划,制定融资政策,发布年度预算,调度和运用资金,并根据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年度融资方案,明确规定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和偿还条件等。
  二是逐步放开经营性投资领域。对符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允许民间资本介入的行业,要打破界限,逐步开放,大胆引进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商业化。尽快制定《朔州市地方政府融资管理办法》等适合朔州当地的融资制度,以规范融资主体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融资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是建立促进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辅助性政策。要制定银行机构信贷投放的奖励政策,加强对银行机构吸收存款大量投放当地的奖励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异地银行机构加大朔州信贷投放;增加、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扩大融资面;制定引资奖励政策,加强对政府部门组织、促进融资发展的奖惩力度;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多途径实现融资主体、融资方式多元化
  一是继续利用信贷资金,扩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作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展多元化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银行资金支持,必须提高现有资源性产业的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并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力争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二是改善经济环境,改变现有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机构来朔设立分支机构,适时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增强小额贷款公司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形成与现有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和业务竞争的态势,促进金融机构积极作为。
  三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目前,朔州市银企互信和对接有了很大进展,建议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定期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媒介重点项目,帮助金融机构作好项目储备、开发和筛选,促进政银企互动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四是积极稳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建议精心筛选项目,重点挑选辖区优势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优秀企业上市融资,并积极培育企业上市优质后备资源,扩大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同时适应债券市场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培育、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筹集企业发展资金,满足生产需求。

  五是引导规范民间借贷。据调查,朔州的民间借贷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已达80.1亿元,而辖区约有70%以上的企业都参与民间融资。建议建立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民间借贷备案、监测、预警、风险处置机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加强民间非正式金融自律,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
  (三)积极培养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融资中介服务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问题,加快建立由财政参股、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直接投入,辅助制定灵活稳定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保共担风险,推进担保公司与银行业机构的深度合作。
  二是建立债券评级制度,促进朔州债券市场发展。建议加快建立公正权威的债券资信评级中介机构,实行政企分开,促使企业信用评估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市场行为。要建立中介机构服务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点,并适当引进国内优秀中介机构,共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四)深化企业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设“诚信朔州”。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征信知识,培养信用意识,推广信用文化,政府要带头讲信用,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提高自身公信力,把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融为一体,共同推进,使讲信用、守信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信用主体建设,培育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建议建立一种制衡信用主体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失信行为的披露与惩戒力度,把失信方与交易方的矛盾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失信者对个体的失信,就等于对全社会失信,扩大失信的机会成本,从而正确引导社会信用观念,逐步培育起良好的社会信用道德和信用环境。
  三是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明确监管职责,由于公安、保险、税务、工商等部门也掌握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因此,就必须整合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由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发展,并以制度的形式,对这些部门履行信用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以形成合力,完善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五)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一是规范财务制度,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建议中小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在融资过程中,提供合理、全面、准确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满足银行和中介机构的项目评估条件。
  二是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度。中小企业要逐步提高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壮大经营实力,促进企业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强化信用观念,增强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与银行等资金供给人的信息不对称,拓宽后续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秦亚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2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