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语》礼乐教化之现实意义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纵观《论语》中的一些文章篇目,它充分地体现着儒家礼乐教化的思想理念,强调从表象到内涵对人进行理性和情感的教化,可引导人们培养情怀、风化道德、移风易俗,已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通过探讨《论语》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做到相互结合,能够探索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礼乐教化的有效方法,寻找到重建礼乐体系的教育策略与可行性意义,使得传统礼乐观念以其实在的表现融入到高职生的生活学习中。
  关键词:礼仪教化;语文教学;高职院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传播者,其核心价值就是他所划分的儒学的人文精神发展方向,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合集,其中的一些篇目集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教化的重要思想,强调乐是礼的一种体现,礼乐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积极研究礼乐教化与课堂教学的辩证关系,实现仁的教学目标与礼乐教化的深度交融、相互包容,才能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积极构建仁内礼樂外、仁本礼乐用的和谐关系,推行先天的仁注定了礼乐行为,而后天的仁则需要依靠礼乐教化来完善。
  1《论语》礼乐教化的辩证关系
  1.1“仁”为本,“礼”“乐”为用,两者具有同一性特点
  在孔子《论语》的诸多篇章中,着重强调将“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理念,它更加体现儒家思想体系的本体,而“礼”和“乐”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向“仁”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仁”与“礼”“乐”实为表里、体用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论语》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礼”“乐”与“仁”的关系入手。
  孔子认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必须具有仁义之心,学会将“礼”与“乐”做到和谐统一,以礼作乐,以乐载礼,才能起到积极的社会教化作用和群体感化功能,从而能够使得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和百姓安康。从这个角度看,《论语》礼乐教化的功能具有同一性特点,都是对于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的外在形式和具体展现。
  1.2礼乐辩证互存,但乐的本体性不明显
  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礼更多是指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它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而乐是封建社会的和谐之声,它是封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承担着约束其道德的政治功能,它更注重强调封建社会群体生存的整体和谐性。因此,在孔子《论语》礼乐精神中,礼乐向来是密不可分的,乐更多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仁”的统一内涵下,两者和而不同,并行不悖。
  自西周以来,封建社会就一直以周公的“制礼作乐”来作为礼乐教化的并称,而实质上礼与乐并不具有平等的关系。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礼更多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重任,是区分仁义道德和贵贱尊卑的准绳,是孔子“仁”这个核心思想的具体表象,而乐则更多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1.3“乐”是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更加强调理性的“礼”与感性的“乐”的和谐统一,从而能够在“乐”中体现出“礼”,并在实践“礼”的过程中,将之艺术化、诗意化和规范化。由此可以得出,孔子《论语》中关于“乐”已经深入到了群体和个人的精神世界,它更加强调道德和艺术化的统一,同样也对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礼乐教化中的“乐”主要是从内心来抚慰人的性情,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必须从表象到内心,需要感受到君子品性的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因此,孔子《论语》中的“乐”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强调“乐”是基于人情,陶冶人的性情,使得每个人与内心、与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国家都能达到和谐安乐的精神状态。
  2孔子《论语》中礼乐教化的章节选段
  2.1《论语·学而》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它一共包括16篇文章,着重诠释礼、和、孝、信等道德范畴,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等主题思想。
  例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理念,其具体表现在束缚和释放等两个特点,以束缚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忠顺而不违逆权威便成为在家循规蹈矩,达到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之礼的目的。在释放方面,儒家认为,在家中施行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通过礼仪道德的约束,民众就会绝对服从,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2.2《论语·为政》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为政》一共包括24篇文章,本篇目主要阐述孔子“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强调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积极强调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建立起基于学习和修养的完整学习体系。
  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以有礼,有耻且格。”
  儒家强调,个人修身的核心要素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的形成是需要内心有仁,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以有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养都必须以遵守礼仪道德为前提,只有注重培养起礼的内在精神,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学习目的。
  2.3《论语·八佾》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八佾》是《论语》的第三篇目,其通篇有26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礼乐兼修”的道德思想,强调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集中展现人们的内心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
  例如: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礼和乐是人们内心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和道德规范,一定要突出仁在个人情感、意志方面的道德约束和情感释放。因此,礼乐的精神归属实质是仁,孔子更加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来自觉履行仁的道德要求。要想达到仁的完全自省,需要个人加强后天的教化、学习,这也集中反映了礼乐教化的约束功能。   3《论语》礼乐教化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3.1利用吟咏诵读诗词,熏陶感悟礼乐精神
  在孔子《论语》的礼乐教化中,“礼”承担着社会道德体系根基和人们道德观念约束的重任,而“乐”着重强调调节个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开展礼乐教化,能够真正实现基于仁的道德束缚和释放。诗词歌赋属于乐的范畴,而其思想内涵又展示了礼的道德观念。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论语》的吟诵朗读,积极体会相关篇目中所展现的礼乐精神,从而能够体会孔子在《论语》中所展现的独特审美特性和文化价值。例如:在《论语》中有关《诗》的篇目达到了16篇,而孔子的诗教思想与其礼教、乐教思想紧密相连。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诵《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论语·八佾》中的相关文章,体会“仪礼之诗”到“礼义之诗”的发展,学会借助诗歌来陶冶情操、培养情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诗》来进行品德教育,仔细朗读《论语颜渊》《论语·雍也》中的相关文章,体会礼乐精神中的德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品德修行的重要性。
  3.2利用專题文学创作,学习理解礼乐精神
  在新课改教学目标中,强调高职语文教育必须为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服务,从而能够满足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简单满足本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需要结合高职学生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孔子《论语》凭借着优美的辞藻和丰富的思想能够为高职生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和礼貌用语,集中培养学生的礼乐精神和文学修养。例如:孔子的《论语》注重展现了礼乐教化在中国文化史及当下的教化功能,教师可以选取《论语》相关篇目中的名言名句和优美辞藻,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文学创作,体会《论语·礼运》中关于祝嘏辞说的文学描写,集中学习《论语》的散文特性,保证学生能够体会汉语言艺术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化抽象为具象的文学特性。
  3.3利用论语名篇赏析,熏陶教化礼乐精神
  礼乐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并非只是单纯的宣扬礼教、表达情感的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承担着一种政治的、伦理的功能。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论语》的课堂教学时,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论语名篇赏析,注重学习礼乐教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体会礼乐精神中所诠释的社会整体性和和谐性。例如:学生可以针对《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来,不亦乐乎?”等名言名句来体会中华礼乐文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学生可以利用《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体会传统礼乐观念在当今中华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来学习礼乐精神中关于“道、德、仁、艺”的标准划分,体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
  4结束语
  孔子《论语》的礼乐思想注重的是个人自省与群体觉醒,强调开展基于礼乐教化的仁义道德熏陶,它更加强调礼乐中的道德秩序与等级蕴涵。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开展基于《论语》的礼乐教化时,需要关注“礼”与“乐”的同一性特点,体会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吟咏诵读、文学创作和名篇赏析等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学习礼乐精神中的德化教育内容,认真体会品德修行的重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