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学校精神文化理论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它构成了一所学校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是其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关键词:学校 精神文化 理论研究
  学校精神文化从属于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会与社会大文化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实体性的文化。它附着于领导方式、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学校道德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样式上,对其他学校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特质赋予学校以“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其中的每个校园人都深受影响,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区别与其他学校文化的特有性质。
  通过分析、整合各学者的研究,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五大特点: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场所,它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教育性。科学,能够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科学的知识会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科学的精神文化是让科学知识不断发展的源泉,更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2.主导性与全局性相结合。学校精神文化会对学校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它既约束着其他文化的建设,又为其提供依据和方向,使学校文化建设在一个统一的观念指导下进行。同时学校精神文化还会考虑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与社会总的思想观念保持一致,要统筹全局。
  3.积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发展、提高和完善的,因此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会经历认同、整合内化过程,之后进入建设学习型、发展型学校的阶段,最终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前进的精神食粮。
  4.民族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学校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所以学校的文化尤其学校的精神文化一定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文化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校应各具特色,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因此学校精神文化也应根据学校的特点来,不能一个模式,相互照搬,要体现出各自特色。
  5.理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理想性。它指导的学校建设来源于现实,但一定会高于现实。也只有这样,一个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目标才有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同时这种精神文化也必定要恰当的指导实践,真正的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建设好学校的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会通过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以及教风和学风表现出来。而最能呈现出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则是一所学校的校训,它通过简洁高度的概括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学校精神文化具有三大功能:
  1.导向和控制功能。学校精神文化最深层的是其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对学校的人、事、物具有导向作用。同时,这种导向功能也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的力量,对人、事、物进行控制。
  2.激励和凝聚功能。学校的校训、校歌、办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会激励学校的全体师生和员工一起,为学校的建设共同奋斗。
  3.教育和辐射功能。学校就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学校建设最核心的部分一定会具有育人的功能。而且,学校精神文化会通过学校间沟通和学习,慢慢的扩散,形成辐射。
  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播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传播开来才能保证学校精神文化经久不衰,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八大传播途径:
  1.借助载体,宣传学校精神文化。将校训、校歌、校徽等的文字形式通过校会、教工会、主题班会、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标语等媒介强化宣传,不断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使之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2.规范制度,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的约束意义,其目的是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强调人的心理认同、自主意识和主动性。利用制度对广大师生员工要求,要理解和掌握其精神文化的内容以形成共同的信念。
  3.优化环境,彰显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是师生每天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要环境,身在其中,自然会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走进学校,可以看到大门、松柏下岩石、石碑、电子显示屏等用善意的提醒,温馨的提示,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深层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4.设立课程,学习学校精神文化。学校领导不仅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倡导者,还是率先垂范者,设立专门的学校精神文化課程,从学校的领导阶层开始学习,经由教师、员工,再到学生、家长。这种系统性的学习与指导,才会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最终转化为实践。
  5.组织活动,准确传达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组织的师生参加的一切校园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活动要有一定的指向性,要把精神文化的内容揉进活动目的之中。
  6.课堂引入,时时传播学校精神文化。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他们共处的阵地,在课堂时时的引入学校精神文化,会加深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记忆与理解,会加快思想上的意识转化为实践的进程。
  7.榜样示范,引导学习学校精神文化。榜样的作用是很强大的,而且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从学校的领导者开始做示范,从学生中找榜样,引领学校精神文化风范,最终会得到全校师生及员工广泛的认同。
  8.人际交往,处处渲染学校精神文化。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处处体现学校的精神氛围。例如“打造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就可以通过师师间、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来彰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3838.htm